《强迫症的历史:德国人的犹太恐惧症与大屠杀》
分类: txts3
国人无可争议的独裁者,他作出了灭绝欧洲犹太人的单边决定。对这一问题是无可争议的。唯一遗留的问题是,希特勒何时下达了灭绝犹太人的命令。对这一问题,历史学家的答案是不同的。一些人认为他一直怀有灭绝的念头;一些人认为他是在确信战争失败的时候才下达集体杀戮犹太人的命令的,因为在他扭曲的灵魂中,种族灭绝的方案是种族赎罪的最终方案,未来德国强大的种子生发于此。
希特勒可能是恶魔的肉身,但是德国人直到最后都给了他无条件的支持。我们如何解释为何“正派”、文明、受到良好教育的德国官员会和一个残忍的政权合作。我们对这一讨论的聚焦,依赖于德国人所呈现出来的人类学和文化的特性,尤其依赖于这样一些文化特性:集权主义、极端的种族优越感、对军国主义的偏爱,以及心理上的一些习惯——极端的刻板、傲慢、强迫性的遵守秩序。这些文化特性转而与某些心理特性相联系,这些心理特性不仅是疯狂的纳粹领导人和他们建立的机构(盖世太保、党卫队、党卫队保安处等)的特点,而且也是许多普通德国人的特点,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分享了这些特性,使他们被畸形的思想所迷惑。
最令人不安的是,如何能够解释许多杀手心安理得地去执行他们的任务?在这里,我们的焦点将集中在某些防御机制(丧失人性、人格分裂、心理投射、麻木不仁、丧失现实感),扭曲的意识形态思想,十足的虐待狂等方面。本书将要显示的大屠杀的集体性行为,符合在历史上重复出现的人类行为的某种模式,它也在心理实验中部分得到复制。确实,根据其动机、内涵和结构,残暴有其自身的逻辑。所有的人都是潜在的杀手;我们作为个人相互杀戮,我们还相互组织起来集体杀戮。战争是人类杀戮的最高组织行为。大屠杀也是一场战争,不过是独特的战争,因为对手是非战斗人员,大屠杀挑战了传统的军事思想。然而,对于希特勒来说,犹太人是特别有害的,是具有毁灭性质的战斗人员。由于这一原因,他认为自己同时发动了两场战争:一场是传统的,一场是种族的,后者与前者同样重要。因此,根据这一点,假如没有希特勒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没有大屠杀。特殊的心理才能想象和发动这样一场末日启示的战争;变态的人格被用来实施这场战争;心理机制和组织机制被用来灌输、诱惑、感染民众,并赋予大屠杀以正义之名。假如对大屠杀事件做一个远距离的认识,所有这一切也需要在细节上给予解释。
最后,每一位研究大屠杀的历史学家都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它涉及这一事件的“独一无二性”。大屠杀是特殊的,在历史上没有类似的事情吗?或者它仅仅是人类史上先前种族灭绝的缩影吗?另外,这两种观点——?一种是宣称独一无二性,另外一种是断言重复发生——是否相互排斥?艾萨克·?多伊彻谈论了独一无二性,他断言:
对于那些试图理解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的历史学家来说,最重要的障碍是这场灾难绝对独一无二的性质。这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历史视野的问题。我怀疑一千年后,人们将比我们今天能更好地理解希特勒,以及奥斯威辛、马伊达内克、特雷布林卡等集中营。他们会有更好的历史视野吗?恰恰相反,可能后人没有我们理解得多。
恩斯特·?诺尔特提出了富有争议的相反观点,即纳粹主义的行动,包括大屠杀,必须与其他从事类似种族灭绝行为的极权主义制度一道来看待。他认为,如果给大屠杀贴上绝对独一无二性和最彻底邪恶的标签,把这一事件看作绝对单一的,那么历史学家将永远受到谴责。独一无二性否定了传统的历史信条,即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存在于时空当中,体现了重复出现的人类特性,而非单一的德国人、犹太人、中国人或印度人的性质。一个未明确阐述但经常被假定的推论是大屠杀是独一无二的,它必然是由某种存在于德国人性格中的独一无二的东西引发的。对于一些当下的历史学家而言,独一无二性的论点蕴含着德国人独一无二性的论点,这样,那些相信这一解释理论的人必然发现,只有德国人显示,而其他民族没有显示的一个特性或者一组特性。这样,对于这样的历史学家而言,大屠杀只是在德国人那里设定了原罪的存在。
本书试图避免以上两个极端,它认为大屠杀在种族灭绝的规模和强度上确实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人们必须把它作为人类邪恶的历史显现接受下来,这种邪恶存在于过去,因此也可能在未来重复自身。德国人犯下的罪行,需要对特殊的使之成为可能的德国的条件进行分析,但是对于我们这些不是德国人的人来说,假定这些条件是内生于德国人总是快慰的。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中相关的种族灭绝的行动,否定了特殊的德国人疾病的论点。更有可能的是,那时的德国人是强迫服从的、遵守秩序的民众,具有集体组织行动的天分。他们认可残忍的领导者使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卷入甚至积极参与实施种族歧视、排除和灭绝的计划。这一计划显示了鲜明的德国人认真彻底的特点,它如此致命,以致先前的种族灭绝相形见绌。
在解释和描述导致大屠杀的事件中,从一开始表明一个人知识和道德的假定是重要的。本书采取的道德观点不同于18世纪启蒙运动的价值观,这些价
希特勒可能是恶魔的肉身,但是德国人直到最后都给了他无条件的支持。我们如何解释为何“正派”、文明、受到良好教育的德国官员会和一个残忍的政权合作。我们对这一讨论的聚焦,依赖于德国人所呈现出来的人类学和文化的特性,尤其依赖于这样一些文化特性:集权主义、极端的种族优越感、对军国主义的偏爱,以及心理上的一些习惯——极端的刻板、傲慢、强迫性的遵守秩序。这些文化特性转而与某些心理特性相联系,这些心理特性不仅是疯狂的纳粹领导人和他们建立的机构(盖世太保、党卫队、党卫队保安处等)的特点,而且也是许多普通德国人的特点,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分享了这些特性,使他们被畸形的思想所迷惑。
最令人不安的是,如何能够解释许多杀手心安理得地去执行他们的任务?在这里,我们的焦点将集中在某些防御机制(丧失人性、人格分裂、心理投射、麻木不仁、丧失现实感),扭曲的意识形态思想,十足的虐待狂等方面。本书将要显示的大屠杀的集体性行为,符合在历史上重复出现的人类行为的某种模式,它也在心理实验中部分得到复制。确实,根据其动机、内涵和结构,残暴有其自身的逻辑。所有的人都是潜在的杀手;我们作为个人相互杀戮,我们还相互组织起来集体杀戮。战争是人类杀戮的最高组织行为。大屠杀也是一场战争,不过是独特的战争,因为对手是非战斗人员,大屠杀挑战了传统的军事思想。然而,对于希特勒来说,犹太人是特别有害的,是具有毁灭性质的战斗人员。由于这一原因,他认为自己同时发动了两场战争:一场是传统的,一场是种族的,后者与前者同样重要。因此,根据这一点,假如没有希特勒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没有大屠杀。特殊的心理才能想象和发动这样一场末日启示的战争;变态的人格被用来实施这场战争;心理机制和组织机制被用来灌输、诱惑、感染民众,并赋予大屠杀以正义之名。假如对大屠杀事件做一个远距离的认识,所有这一切也需要在细节上给予解释。
最后,每一位研究大屠杀的历史学家都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它涉及这一事件的“独一无二性”。大屠杀是特殊的,在历史上没有类似的事情吗?或者它仅仅是人类史上先前种族灭绝的缩影吗?另外,这两种观点——?一种是宣称独一无二性,另外一种是断言重复发生——是否相互排斥?艾萨克·?多伊彻谈论了独一无二性,他断言:
对于那些试图理解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的历史学家来说,最重要的障碍是这场灾难绝对独一无二的性质。这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历史视野的问题。我怀疑一千年后,人们将比我们今天能更好地理解希特勒,以及奥斯威辛、马伊达内克、特雷布林卡等集中营。他们会有更好的历史视野吗?恰恰相反,可能后人没有我们理解得多。
恩斯特·?诺尔特提出了富有争议的相反观点,即纳粹主义的行动,包括大屠杀,必须与其他从事类似种族灭绝行为的极权主义制度一道来看待。他认为,如果给大屠杀贴上绝对独一无二性和最彻底邪恶的标签,把这一事件看作绝对单一的,那么历史学家将永远受到谴责。独一无二性否定了传统的历史信条,即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存在于时空当中,体现了重复出现的人类特性,而非单一的德国人、犹太人、中国人或印度人的性质。一个未明确阐述但经常被假定的推论是大屠杀是独一无二的,它必然是由某种存在于德国人性格中的独一无二的东西引发的。对于一些当下的历史学家而言,独一无二性的论点蕴含着德国人独一无二性的论点,这样,那些相信这一解释理论的人必然发现,只有德国人显示,而其他民族没有显示的一个特性或者一组特性。这样,对于这样的历史学家而言,大屠杀只是在德国人那里设定了原罪的存在。
本书试图避免以上两个极端,它认为大屠杀在种族灭绝的规模和强度上确实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人们必须把它作为人类邪恶的历史显现接受下来,这种邪恶存在于过去,因此也可能在未来重复自身。德国人犯下的罪行,需要对特殊的使之成为可能的德国的条件进行分析,但是对于我们这些不是德国人的人来说,假定这些条件是内生于德国人总是快慰的。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中相关的种族灭绝的行动,否定了特殊的德国人疾病的论点。更有可能的是,那时的德国人是强迫服从的、遵守秩序的民众,具有集体组织行动的天分。他们认可残忍的领导者使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卷入甚至积极参与实施种族歧视、排除和灭绝的计划。这一计划显示了鲜明的德国人认真彻底的特点,它如此致命,以致先前的种族灭绝相形见绌。
在解释和描述导致大屠杀的事件中,从一开始表明一个人知识和道德的假定是重要的。本书采取的道德观点不同于18世纪启蒙运动的价值观,这些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