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为什么要二战:来自德国人的反思档案》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76)一战成名,后来晋升元帅并被封为“阿拉曼子爵”,与苏联的格奥尔基·朱可夫(1896—1974)、美国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1890—1969)一起,被看作“二战”盟军最著名的三位统帅。
尽管阿拉曼战役不能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相比,蒙哥马利仍不愧为“二战”中英国最杰出的将领,而他最应该为人们记住的恐怕是那直到今天似乎仍可作为对一些人提醒的名言:
战争法则第一页第一条:不要向莫斯科进军!
阿拉曼战役也以坦克战闻名,但双方坦克都以较老的型号为主。蒙哥马利的“坐骑”便是美国1941至1942年12月生产的“格兰特坦克”(Grant)。
“格兰特坦克”高大笨重,重27吨,用51毫米厚的钢板做装甲。车身高3.12米,两侧有车门,进出方便,但目标大,容易被击中。公路上最高时速42公里,野地时速仅26公里。主炮侧置,虽然口径较大(75毫米),但炮筒短,而且只能向前方射击。副炮置于车顶旋转炮塔内,虽然可以向各个方向射击,但口径只有37毫米。鉴于实战中表现不佳,1943年美国便不再生产,改而生产“谢尔曼坦克”(Medium Tank M4 Sherman),它得名于美国内战中的著名将领威廉·谢尔曼(William Tecumseh Sherman,1820—1891),重30吨,装甲厚63毫米,高2.74米,火炮口径75毫米,最高时速40~48公里。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7/1-20060G44452U8.jpg" />
阿拉曼战役英军司令官蒙哥马利乘用的美国“格兰特坦克”,现陈列于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格兰特坦克”是一种中型坦克,得名于美国内战期间联邦军总司令、后来连任两届美国总统(1869—1877年)的尤利西斯·S·格兰特将军(Ulysses S. Grant,1822—1885)。这种坦克美国总共生产了6,258辆,其中的2,855辆根据《租借法案》给了英国,而它首次投入战斗便是在1942年的北非;另有1,386辆给了苏联,红军战士对它评价不高,给它起了一个诨名“БМ-6”,意思是“六人集体坟墓”,因为这种坦克可以容纳六个人。
意大利坦克就更差了,它原来只有L3/33、L3/35两种“小坦克”。意大利坦克型号以分数形式表示,分子中的字母表示车型(L轻型、M中型、P重型,相当于英语heavy的意大利语词是pesante),其后的数字表示车重(吨)。分母表示开始生产的年份,如33即1933年。L3/33实际上仅重2.7吨,L3/35也才3.2吨,都只装备机枪而没有火炮。意大利第一种中型坦克是1939年开始生产的M11/39,火炮口径仅37毫米,而且横向转动范围仅15度。总共生产了100辆,其中72辆投入北非战场。后来改进的M13/40型是意大利军队使用得最多的型号,重13.5吨,火炮口径47毫米。车速很慢,公路上行驶最高也只达每小时32公里。这两种坦克以及1942年开始生产的M15/42型(重15.5吨,总共只生产了118辆),按一般标准都只能算轻型坦克。二战期间意大利生产的唯一重型坦克是P26/40型,重26吨,也只相当于一般的中型坦克。那时其他国家的坦克装甲都已经改用焊接技术连接,而包括P26/40型在内的意大利坦克还使用铆钉连接。
两个战役更不能相比的是它们对战争全局的影响,阿拉曼战役只是一个次要战场上局部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才是主战场上事关“二战”全局的转折点。说阿拉曼只是一个次要战场,是因为北非对纳粹德国并不重要,希特勒是为了帮他那志大才疏的伙伴墨索里尼一把才出兵北非的。从19世纪末开始,意大利就一直想称霸地中海地区。1940年9月,意大利借德军、法国战役大败英法军队之机,派兵进攻英国殖民地埃及,10月又进攻希腊。但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实在差得出奇,很快就被希腊军队打败。接着,英军又打败了进攻埃及的意大利军队,并攻占了与埃及相邻的意大利北非殖民地昔兰尼加(Cyrenaica),即利比亚东部。“二战”期间丘吉尔所说的英军,包括大量殖民地军队(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印度),但高级指挥官通常都是英国人。墨索里尼请求希特勒支援,希特勒派出的德国远征军1941年2月到达利比亚。起初仅为团级规模,后来扩建成第5轻装师(5. leichte Division),隆美尔任师长。在“师”(Division)前面加了形容词“轻”(leicht),意思与人们熟悉的“加强营”、“加强连”正好相反,指其人员和武器装备都没有达到通常“师”的规格。这个师名为“坦克师”,其实所属部队只有一个坦克团。后来虽然扩大、发展成“德国非洲军”,主要力量也仅为第15坦克师和由第5轻装师改编成的第21坦克师。“非洲军”只是一个“军”,不是“集团军”,更远非“集群”,而且它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