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国:一段寻找自我的国家历史,1848—1918》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德意志帝国:一段寻找自我的国家历史,1848—1918
作者:米夏埃尔· 施蒂默尔
( 重要提示:如果书友们打不开t x t 8 0. c o m 老域名,可以通过访问t x t 8 0. c c 备用域名访问本站。 )
内容简介
我们所知的德国其实是一个年轻的欧洲国家。在漫长的欧洲历史中,存在于这片土地上的是一些松散聚合起来的日耳曼邦国。1848年欧洲大革命过后,普鲁士王国开启了统一德意志的进程,此时著名的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也登上了政治舞台。几场游刃有余的战争,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俾斯麦的政治艺术,也在1871年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德国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在它48年的历史中,缔造了工业化、现代化的奇迹。1902年诺贝尔奖刚刚颁了两届,德国就成为世界首个聚齐了物理、化学、医学和文学四奖的国家,彰显了强大的国力。极速崛起的德意志打破了传统的欧洲均势,成了决定欧洲政局的新力量。可惜的是,它最终没能决定欧洲的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很大程度上由德意志帝国挑起,并且导致了帝国本身的覆亡。1919年巴黎和会上,德国领土被分解,并被课以不可能还清的战争赔款。但是,这些疯狂的复仇者们很快发现,欧洲没有德国不行

中文版序
《德意志帝国》这本书的译者——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李超博士,是我的博士生,他在研究德国近代史的过程中,发现了米夏埃尔·施蒂默尔(Michael Stürmer)先生撰写的这本德意志帝国史书。国内对这本书已然有所译介,受中信出版社所托,李超博士凭借掌握的德国史知识和纯熟的外语水平,对该书展开再译介,力求为前人添砖加瓦。在翻译的几个月时间里,他不时向我求教,我则尽力一一解惑。最终,历时半年,这本书在他的努力之下得以成功译介。原著的作者施蒂默尔先生,执教于西德埃朗根—纽伦堡大学的教授,主攻德国近代史。他曾在西德1985年那场轰动西德史学界的“历史学家之争”里崭露头角,代表保守派向自由派代表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发起学术反击,竭力维护德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在德国史学界有一定声誉。
在文章内容上来说,国内研究乃至译介关于德意志第二帝国历史的书籍,可以说汗牛充栋,而施蒂默尔先生撰写的视角独特,可谓是为史学人士撰写史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全书展示了一幅幅德意志由统一走向崩溃的历史图景,读来未免让人惋惜这段德意志波澜壮阔的历史。全书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角度。这本书既有史学参考价值,又不乏阅读趣味,既值得专业研究人士一读,也可供普通人士日常品读。
纵观德国近代史,“铁血宰相”——俾斯麦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创立起到首屈一指的作用,他那三场游刃有余的对外战争,淋漓尽致表现了他的政治艺术。他缔造了德意志特殊的统一方式,创建了德意志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对内,既有对中央党大棒加萝卜式的“文化斗争”,又有“一意孤行”地打压社民党;对外,他所创立的“神圣同盟”,纵横捭阖,奠定了德意志特殊道路。然而,“毛小子”威廉二世一手葬送了俾斯麦辛辛苦苦攒下的一切,无法挽回地葬送了德意志帝国。
俱往矣,今天的联邦德国一如默克尔总理所言,继承了魏玛民主,军国主义痕迹早已不见踪影。德国业已融入欧盟这个欧洲人的大家庭,并且扮演领导角色。在今天,欧盟面临主权债务危机、英国脱欧、穆斯林难民涌入的棘手问题,能否团结一心,携手处理好这一切,考验欧洲人的智慧,也考验德国人的智慧。可以说,“没有团结就没有欧盟”。100年前那场在欧洲爆发的世界大战,便是欧洲人不能团结合作的苦果。时移世易,100年后的今天,欧洲又走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欧洲能否继续走下去,这本书给了我们些许参考。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一个更加稳定、更加团结的欧洲再次出现!
李工真 李超
2017年1月于武汉大学

前言
古城科布伦茨是德国的母亲河摩泽尔河汇入莱茵河之地,她的圣卡斯特教堂前是一座立有石碑的新古典主义式喷泉。碑文记有庆贺拿破仑军团取道该城,远征俄国、推翻沙皇的情景。石碑上方题为:“科布伦茨长官于勒·多尔宠恭迎法皇。”下方题为:“科布伦茨已效命于俄军统帅。”第一段碑文题于1812年,而第二段碑文题于1813年。一块小小的石牌就浓缩了德意志的荣辱兴衰。
德国位于欧洲大陆的中央,欧洲大陆支脉的各大半岛和陆地同欧亚大陆毗邻相望。无论德意志人民是否承认,这个事实都是铁一样的存在:欧洲列强的兴衰决定了德意志的历史脉络和版图大小;而反过来,德意志命运的好与坏对这些国家同样生死攸关。这就是德意志的生存环境,这一生存环境自欧洲1000年历史演变而来。欧洲国家在战略与文化上彼此相互依存,这使得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历经几个世纪的风雨,欧洲体系的中心地位始终得以保全,但担任主宰欧洲命运的帝国之主的梦想却难以企及,因为德意志地区彼时必须一次次地任由那些崛起为现代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