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拾零》
分类: txts3
他的鬼怪小说《假人》。这是一部极其形象化的小说,它将神话、色情、旅游、布拉格的“地方色彩”、带预兆的梦、别人的梦或者前世的梦,甚至现实生活有趣地结合在一起。在这本有趣的书之后还出了一些不那么有趣的书。在那些书中可以看到的,已经不是霍夫曼和爱伦·坡的影响,而是德国过去盛行(现在仍然盛行不衰)的各种神智学派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梅林克受到东方智慧的“启发”,这肯定是他访问那些地方的必然结果。渐渐地,他与他最天真烂漫的读者取得认同。他的书变成了一种信仰,甚至是一种宣传。
《西窗天使》是一部编年史,充满着神秘的奇迹,因其完美的诗的意境,有时简直很难让人觉得那是一部编年史。
陈泉译
弗·奥·马西森 《托·斯·艾略特的成就》
这本书的主题不是谈论托·斯·艾略特的黑暗,而是他的光明。他同一些人的大惊小怪和另一些人略带赶时髦和学究气的推崇,保持着相同的距离。马西森在这本书里关心是艾略特的诗作,并且用他的批评著作对之进行了评判。托·斯·艾略特其人不如其思想更令人感兴趣;而其思想不如其思想所带有的形式更令人感兴趣。马西森认为,想了解艾略特所写的每一页里的人的情况,或者想了解一首诗所释放出的笼统的思想,都将是一个错误。因此他选择做一个仔细而正式的评论。最大的遗憾就是刚刚宣布了这个艰巨的计划,他就觉得还是不完成为好。我们没能看到在该书头几页里所显露出的那种详尽的修辞研究,却看到了一系列的讨论,当然也是十分精彩的。
对艾略特的诗歌,对其诗歌那有限、随意却又特别强烈的空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引言。
陈泉译
《法兰西百科全书》
《法兰西百科全书》要比中国的一种一千六百二十八卷、每卷三十二开两百页的百科全书篇幅少得多。由阿纳托尔·德·蒙奇——周围还另有许多专家——主编的《法兰西百科全书》不过二十一卷。已经出版了三卷。第七卷很快就要出版。这种不正常的情况是因为:新的百科全书拒绝按照字母顺序排列,而尝试按照内容进行“有机”分类的另一种方法。出版者,甚至批评界,都说拒绝按照带有随意性的字母顺序排列,而改为按照分类原则排列是一种独创。但他们忘记了这种做法正是百科全书最初的做法,而按照字母排列是当时引进的一种新方法。
另有一种更得意的“革新”:这部百科全书(就像纽约的某种百科全书)可以卸下旧页并换上订阅人以后定期收到的新书页。
这套百科全书的装帧很精美。
陈泉译
弗吉尼亚·吴尔夫[1]
弗吉尼亚·吴尔夫被认为是英国第一流小说家。排名是否精确这并不重要,因为文学并不是一种比赛。但是无可争议的是,她是目前正在对英国小说进行有益尝试的最为聪明又最富想象力的作家之一。
阿德利娜·弗吉尼亚·斯蒂芬一八八二年出生在伦敦(那第一个名字如今已经不见影踪)。她是斯威夫特、约翰逊和霍布斯的传记作者莱斯利·斯蒂芬的女儿,这些传记的价值就在于其散文的明快和资料的翔实,很少进行分析,但从不编造。
阿德利娜·弗吉尼亚在四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三。画家罗森斯坦回忆说“她是一个专心致志、悄然无声的人,一身黑装,只有领口和袖子有白色的花边”。从小时候起,她就习惯于没什么要说时就不讲一句话。她从来没有上过学,但是在家里的功课之一就是学习希腊语。她家星期天时有客来:梅瑞狄斯[2]、罗斯金、斯蒂文森、约翰·莫利[3];戈斯和哈代则是常客。
她常在康沃尔郡,在靠海边的一间僻静小屋里过夏天。这是一座缺少整修的大庄园里的一间小屋,有平台,有院子,还有一个小暖房。这座庄园在她一九二七年的小说里屡屡出现。
一九一二年,阿德利娜·弗吉尼亚在伦敦与伦纳德·吴尔夫先生结婚,两人合买了一家印刷厂。他们很喜欢印刷业这种文学的同谋,但这常常也是叛徒的行当。他们自己编撰并出版自己的书。毫无疑问,他们是想到了印刷厂主兼诗人威廉·莫里斯的光荣先例。
三年以后,弗吉尼亚·吴尔夫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一九一九年发表《夜与日》,一九二二年发表《雅各的房间》。后面这本书很有特色,没有叙事意义上的情节,主题是一个人的性格问题,她并没有对这个人本身进行研究,而是通过围绕着他的事物和人物进行间接的研究。
《达洛维夫人》(一九二五年)讲的是一个女人的一天,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并不震撼人的映像。《到灯塔去》(一九二七年)也是同样的手法,展示一些人生活中的几个小时,以便我们通过这几个小时看到他们的过去和将来。在《奥兰多》(一九二八年)中也有对时间的关切。这部小说,毫无疑问,是弗吉尼亚·吴尔夫最有分量的小说,也是我们时代最独特和最令人不耐烦的小说之一,其中的英雄生活了三百年,有时他也是英国的象征,特别是象征着它的诗歌。在这本书中,魔幻、痛苦、幸福交织在一起。同时这也是一本音乐之书,不仅因为散文悦耳的韵律,也是因为文章的结构本身,它由有限的几个主题不断回复组合而成。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一九三〇年)中我们听到的也是音乐,这里梦幻与现实交替并且找
《西窗天使》是一部编年史,充满着神秘的奇迹,因其完美的诗的意境,有时简直很难让人觉得那是一部编年史。
陈泉译
弗·奥·马西森 《托·斯·艾略特的成就》
这本书的主题不是谈论托·斯·艾略特的黑暗,而是他的光明。他同一些人的大惊小怪和另一些人略带赶时髦和学究气的推崇,保持着相同的距离。马西森在这本书里关心是艾略特的诗作,并且用他的批评著作对之进行了评判。托·斯·艾略特其人不如其思想更令人感兴趣;而其思想不如其思想所带有的形式更令人感兴趣。马西森认为,想了解艾略特所写的每一页里的人的情况,或者想了解一首诗所释放出的笼统的思想,都将是一个错误。因此他选择做一个仔细而正式的评论。最大的遗憾就是刚刚宣布了这个艰巨的计划,他就觉得还是不完成为好。我们没能看到在该书头几页里所显露出的那种详尽的修辞研究,却看到了一系列的讨论,当然也是十分精彩的。
对艾略特的诗歌,对其诗歌那有限、随意却又特别强烈的空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引言。
陈泉译
《法兰西百科全书》
《法兰西百科全书》要比中国的一种一千六百二十八卷、每卷三十二开两百页的百科全书篇幅少得多。由阿纳托尔·德·蒙奇——周围还另有许多专家——主编的《法兰西百科全书》不过二十一卷。已经出版了三卷。第七卷很快就要出版。这种不正常的情况是因为:新的百科全书拒绝按照字母顺序排列,而尝试按照内容进行“有机”分类的另一种方法。出版者,甚至批评界,都说拒绝按照带有随意性的字母顺序排列,而改为按照分类原则排列是一种独创。但他们忘记了这种做法正是百科全书最初的做法,而按照字母排列是当时引进的一种新方法。
另有一种更得意的“革新”:这部百科全书(就像纽约的某种百科全书)可以卸下旧页并换上订阅人以后定期收到的新书页。
这套百科全书的装帧很精美。
陈泉译
弗吉尼亚·吴尔夫[1]
弗吉尼亚·吴尔夫被认为是英国第一流小说家。排名是否精确这并不重要,因为文学并不是一种比赛。但是无可争议的是,她是目前正在对英国小说进行有益尝试的最为聪明又最富想象力的作家之一。
阿德利娜·弗吉尼亚·斯蒂芬一八八二年出生在伦敦(那第一个名字如今已经不见影踪)。她是斯威夫特、约翰逊和霍布斯的传记作者莱斯利·斯蒂芬的女儿,这些传记的价值就在于其散文的明快和资料的翔实,很少进行分析,但从不编造。
阿德利娜·弗吉尼亚在四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三。画家罗森斯坦回忆说“她是一个专心致志、悄然无声的人,一身黑装,只有领口和袖子有白色的花边”。从小时候起,她就习惯于没什么要说时就不讲一句话。她从来没有上过学,但是在家里的功课之一就是学习希腊语。她家星期天时有客来:梅瑞狄斯[2]、罗斯金、斯蒂文森、约翰·莫利[3];戈斯和哈代则是常客。
她常在康沃尔郡,在靠海边的一间僻静小屋里过夏天。这是一座缺少整修的大庄园里的一间小屋,有平台,有院子,还有一个小暖房。这座庄园在她一九二七年的小说里屡屡出现。
一九一二年,阿德利娜·弗吉尼亚在伦敦与伦纳德·吴尔夫先生结婚,两人合买了一家印刷厂。他们很喜欢印刷业这种文学的同谋,但这常常也是叛徒的行当。他们自己编撰并出版自己的书。毫无疑问,他们是想到了印刷厂主兼诗人威廉·莫里斯的光荣先例。
三年以后,弗吉尼亚·吴尔夫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一九一九年发表《夜与日》,一九二二年发表《雅各的房间》。后面这本书很有特色,没有叙事意义上的情节,主题是一个人的性格问题,她并没有对这个人本身进行研究,而是通过围绕着他的事物和人物进行间接的研究。
《达洛维夫人》(一九二五年)讲的是一个女人的一天,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并不震撼人的映像。《到灯塔去》(一九二七年)也是同样的手法,展示一些人生活中的几个小时,以便我们通过这几个小时看到他们的过去和将来。在《奥兰多》(一九二八年)中也有对时间的关切。这部小说,毫无疑问,是弗吉尼亚·吴尔夫最有分量的小说,也是我们时代最独特和最令人不耐烦的小说之一,其中的英雄生活了三百年,有时他也是英国的象征,特别是象征着它的诗歌。在这本书中,魔幻、痛苦、幸福交织在一起。同时这也是一本音乐之书,不仅因为散文悦耳的韵律,也是因为文章的结构本身,它由有限的几个主题不断回复组合而成。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一九三〇年)中我们听到的也是音乐,这里梦幻与现实交替并且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