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拾零》
分类: txts3
有道理的。每一个本子的结构都跟下一个本子或者上一个本子毫无关系,但是都符合奥尼尔先生的特别需要。归纳起来说,他的剧本就是另一种冒险。”这种看法我认为是真实的,尽管他没有提到奥尼尔在打破这些规矩时所给予的力度。他的力度是用于创新,而不是表演这些剧。例如,《奇妙的插曲》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想平行地演两个剧——一个是言辞的,另一个是思想和感情的——而并不在于奥尼尔为达到目的而展开的童话。例如,在《大神布朗》中占据着男人、孩子和女人位置的假面具,以及最后两个人合成或混成一个人,对我们——对奥尼尔——来说,要比建筑师安东尼、布朗及伙伴们的签字更有意思。总而言之,奥尼尔最后的一些作品,那些最具雄心壮志和富有首创精神的作品中缺少“现实感”。这一点并不能说他对世界的日常生活不忠实,很明显他的作品是忠实的,作者的意图也是如此。这里说的是另一种不忠实:经不起性格与事实的仔细推敲。有人会觉得奥尼尔不太认识这个充满象征与幽灵的世界。有人会觉得人物不够复杂,几乎没有什么冲突。有人觉得奥尼尔是那些巨大幻影的最冒失的观众,也许是最天真、最啰嗦的观众。有人觉得奥尼尔每次都创造一个新手法,然后再以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去写他的作品。有人觉得奥尼尔最感兴趣的是舞台效果,而不是其人物的现实感,哪怕是虚幻的或名义上的现实感。在奥尼尔的剧作面前就像在威廉·福克纳的小说面前一样,一个人常常不知道在发生什么事情,但却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是可怕的。于是,从这里就产生了与音乐的联系,一种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艺术。音乐(汉斯力克[3]说)是我们能够理解并且使用的语言,但我们却不能翻译它。当然是指翻译成观念。这就是奥尼尔戏剧的情况。他灿烂的效果早在演出之前就已显现,并不取决于演出。宇宙的情况也是如此,它摧毁我们,颂扬我们,又杀害我们,而我们永远也不知道宇宙究竟是什么。
陈泉译
[1]本篇及以下五篇初刊于1936年11月27日《家庭》杂志。
[2]埃塞俄比亚首都。
[3]Eduard Hanslick (1825—1904),奥地利美学家、音乐批评家。
贝奈戴托·克罗齐
贝奈戴托·克罗齐是当代意大利少数几位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另一位是路易吉·皮兰德娄),一八六六年二月二十五日出生在阿奎拉省佩斯卡塞罗利的一个小村子。当他的父母搬到那不勒斯住的时候,他还是个孩子。他接受的天主教教育,由于老师的不尽心甚至不虔诚而显得十分淡薄。一八八三年,一场持续了九十秒钟的大地震撼动了意大利南部。在这场地震中他失去了双亲和姐姐,自己也被埋在瓦砾之中,两三个小时以后才得救。为了摆脱极大的绝望,他决定思考宇宙。这是不幸的人经常用的办法,有时也是一种安慰。
他研究了哲学那有条不紊的迷宫。一八九三年,他发表了两篇随笔:一篇关于文学批评,另一篇关于历史。一八九九年,他有时带着一种恐惧,有时带着一种幸运,提醒说自己身上正在形成一些形而上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或者说某种办法——已经迫在眉睫。于是他停止了读书,昼夜不眠,在城里到处游荡却又什么也看不见。他不言不语,悄然窥视。当年他三十三岁——根据犹太教神秘哲学的说法,正是用泥土做的第一个人的年龄。
一九〇二年,他开始写第一部关于精神哲学的书——《美学原理》(在这本没有什么成果却十分灿烂的书中,他否认本质与形式之间的区别,把一切都归因于直觉)。一九〇五年他出版了《逻辑学》,一九〇八年出版《实践活动的哲学》,一九一六年出版《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一九一〇年至一九一七年,克罗齐任意大利参议院议员。宣战以后,所有的作家都自暴自弃,沉湎于仇恨带来的丰厚乐趣,而克罗齐却始终不动摇。从一九二〇年六月至一九二一年七月,他担任教育部长。一九二三年,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
他的作品已经超过二十卷,其中包括一本意大利历史,一本十九世纪欧洲文学研究以及关于黑格尔、维柯、但丁、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歌德和高乃依等的论文。
陈泉译
圣女贞德
英国文学良好的习惯之一就是为圣女贞德写了传记。德·昆西开创了许多很好的习惯,一八四七年,他以极大的热情也开创了这个好习惯。马克·吐温大约在一八九六年发表了《我对圣女贞德的回忆》;安德鲁·兰在一九〇八年发表《法兰西的贞女》;西莱尔·贝洛克[1]大约十四年以后发表了他的《圣女贞德》;萧伯纳在一九二三年写了《圣女贞德》。正如大家可以看到的,珍妮·达克(这是她的真实名字)的福音派成员什么人都有,从出名的第一个瘾君子到《回到玛士撒拉时代》的作者,其中还有前密西西比河领航员、苏格兰研究希腊语言文化的学者和切斯特顿的盟友。最近有一本新书刚刚加入丛书的行列,那就是维多利亚·萨克维尔——韦斯特所写的《圣女贞德》。
在这部传记中,原始的智慧幸运地压倒了激情,当然不等于说没有激情。但是确实完全没了那种多愁善感,自然没了一个女人谈论另一个女人的事,没了男人的那种迷信。
贝玑[2]
陈泉译
[1]本篇及以下五篇初刊于1936年11月27日《家庭》杂志。
[2]埃塞俄比亚首都。
[3]Eduard Hanslick (1825—1904),奥地利美学家、音乐批评家。
贝奈戴托·克罗齐
贝奈戴托·克罗齐是当代意大利少数几位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另一位是路易吉·皮兰德娄),一八六六年二月二十五日出生在阿奎拉省佩斯卡塞罗利的一个小村子。当他的父母搬到那不勒斯住的时候,他还是个孩子。他接受的天主教教育,由于老师的不尽心甚至不虔诚而显得十分淡薄。一八八三年,一场持续了九十秒钟的大地震撼动了意大利南部。在这场地震中他失去了双亲和姐姐,自己也被埋在瓦砾之中,两三个小时以后才得救。为了摆脱极大的绝望,他决定思考宇宙。这是不幸的人经常用的办法,有时也是一种安慰。
他研究了哲学那有条不紊的迷宫。一八九三年,他发表了两篇随笔:一篇关于文学批评,另一篇关于历史。一八九九年,他有时带着一种恐惧,有时带着一种幸运,提醒说自己身上正在形成一些形而上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或者说某种办法——已经迫在眉睫。于是他停止了读书,昼夜不眠,在城里到处游荡却又什么也看不见。他不言不语,悄然窥视。当年他三十三岁——根据犹太教神秘哲学的说法,正是用泥土做的第一个人的年龄。
一九〇二年,他开始写第一部关于精神哲学的书——《美学原理》(在这本没有什么成果却十分灿烂的书中,他否认本质与形式之间的区别,把一切都归因于直觉)。一九〇五年他出版了《逻辑学》,一九〇八年出版《实践活动的哲学》,一九一六年出版《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一九一〇年至一九一七年,克罗齐任意大利参议院议员。宣战以后,所有的作家都自暴自弃,沉湎于仇恨带来的丰厚乐趣,而克罗齐却始终不动摇。从一九二〇年六月至一九二一年七月,他担任教育部长。一九二三年,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
他的作品已经超过二十卷,其中包括一本意大利历史,一本十九世纪欧洲文学研究以及关于黑格尔、维柯、但丁、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歌德和高乃依等的论文。
陈泉译
圣女贞德
英国文学良好的习惯之一就是为圣女贞德写了传记。德·昆西开创了许多很好的习惯,一八四七年,他以极大的热情也开创了这个好习惯。马克·吐温大约在一八九六年发表了《我对圣女贞德的回忆》;安德鲁·兰在一九〇八年发表《法兰西的贞女》;西莱尔·贝洛克[1]大约十四年以后发表了他的《圣女贞德》;萧伯纳在一九二三年写了《圣女贞德》。正如大家可以看到的,珍妮·达克(这是她的真实名字)的福音派成员什么人都有,从出名的第一个瘾君子到《回到玛士撒拉时代》的作者,其中还有前密西西比河领航员、苏格兰研究希腊语言文化的学者和切斯特顿的盟友。最近有一本新书刚刚加入丛书的行列,那就是维多利亚·萨克维尔——韦斯特所写的《圣女贞德》。
在这部传记中,原始的智慧幸运地压倒了激情,当然不等于说没有激情。但是确实完全没了那种多愁善感,自然没了一个女人谈论另一个女人的事,没了男人的那种迷信。
贝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