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郎》
分类: txts3
                    :“坐锅煮饺子吧。”
这个声音让他震惊,因为他不能想象自己也在画面里。“爸,不忙。”姑娘拍拍沾满面粉的手说。
他又吓了一跳。她是在跟我说话吗?他问自己。嗯,兴许是。她干啥要叫我爸呢?我真是她爹吗?他们是谁呢?那个小伙子咋看着那么像我呢?那个中年女人是谁?难道他们是我的家人?我真的从前有个家吗?他们这是在哪儿?这是多久前的事情?
他情不自禁地顺着这股香味走过去,那是从东面一百多米远的一个棚屋里传出来的。他走近了看见一个牌子挂在这家饭馆的门上头—“鲜饺馆”。他加快脚步,脑子里还在琢磨着那幅画面。“爸,您应该把饺子这样摆好。”小伙子一边码放饺子一边说。这些话撞击着古汉,他意识到画面里的姑娘和小伙子一定是他的孩子。他像根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地立在雪地里,过会儿转了下身子,死死攥住了自行车的车把,左肩膀靠在一根在地震后枯死的桑树上。一阵冷风袭来,呛得他打了个喷嚏,接着剧烈地咳嗽起来。好像这阵咳嗽突然唤醒了他的记忆,他的家庭生活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闯入脑海—亚宁脸上的肌肉痉挛,剑萍腌的蒜茄子,她用麻线纳出来的千层底布鞋,莉雅甜美的声音和细细的发辫,还有他养的那些像蝙蝠大小的热带鱼。他极力克制住自己的感情,掀开饺子馆的门帘,走了进去。
他坐在一个角落里,要了半斤饺子。一会儿,盛在蓝边白碗里的饺子端上来了。饺子馅是猪肉、韭菜、白菜,加上香油姜末和虾仁,是古汉过去经常吃的。他吃着饺子,过去的记忆更加清晰和生动。现在他已经准确地记起那幅画面的每一个细节。那是两年前的大年三十晚上,莉雅从乡下的养鸡场回木基市过年,他们全家聚在一块包饺子。那时候商店里根本见不到韭菜,他通过关系才弄到两斤。他要包韭菜馅饺子主要是为了莉雅。孩子在农村待了一年,平日饭菜里没有油腥,吃啥都没了胃口,时常犯血压低的毛病,越发瘦得可怜。他想到女儿的名字“莉雅”,突然心里难过得不行,开始抽泣起来,眼泪滴在前面盛醋的小碟子里。饭馆里的顾客和服务员懒得去安慰他—他们对此情景已经习惯了,每天都有几个顾客在这里掉眼泪,特别是那些独自来的客人。
他从自己的家庭想到了东风食品厂。他记得他在厂里当车间主任,人们都叫他“老童”。他的名字叫童古汉,不是田果。他是个受人尊敬的干部,手下管着将近五十个工人,而他现在干的工作只不过是抄写人名和数字。更让他怀念的是,工人们喜欢他,年年评选他为劳动模范。对妻子和孩子们的想念压倒了他。他在木基的家多么温暖整洁,他在院子里栽种的花草又是那么鲜艳漂亮。他恨不得立刻就返回木基,回到食品厂去工作。
他吃完了饺子。这时候他已经回想起了他是如何陷于泰福市的情形。现在他该怎么办呢?想到这儿他困惑起来。他并不怎么爱刘珊,但是他已经越来越喜欢苗苗。他骑自行车出去的时候,经常把这孩子放在身前的车梁上。他想到偷偷地把苗苗带回木基,转念又一想,带个孩子目标太大,警察会很容易地找到他。再说,苗苗已经快成为刘珊的心头肉了,他不能就这样把她唯一的安慰夺走。他是否应该把他失而复得的记忆告诉刘珊呢?她会相信他吗?他是否应该把自己的真名和身份向领导汇报呢?领导会不会就这样放他回木基,而不进行一番调查呢?不,他们不会的。他们会要他对刘珊和苗苗尽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至少在他的真实身份查清楚之前的几个月里不会让他离开泰福市。
他一只手推着自行车向家里走去。快进家门的时候,一阵悲哀又一次向他袭来。他蹲在雪地里,抓起几把雪抹抹沾满泪水的脸。他决心要尽快离开这块伤心之地。
“你回来了。我们都快急死了。”刘珊一见他就站了起来。
“爸爸,我想您了。”苗苗叫着扑过来,一只胖乎乎的小手拍拍自己的胸口,想让古汉把他抱起来。
古汉弯下腰,亲亲孩子的脸,转身对刘珊说:“我不太舒服。”说着就要上炕。
“你吃了饭没有?”她问,“我蒸了花卷,还在炉子上热着呢。”
“我吃过了。”
“你病了?”她过来用手摸摸他的前额。
“没病,就是累了。”他不敢看她的眼睛,“睡一觉就好了。”他想哭,赶忙控制住自己。
她又开始给苗苗念一本童话书,是两只兔子智胜大灰狼的故事。古汉最近给苗苗订了一本《讲故事》的儿童杂志。两个星期前,刘珊开始教苗苗认字和算术。
午夜之后,古汉确定刘珊和苗苗已经睡着了,便轻身下炕,把自行车钥匙留在桌子上,又把平时积攒的六十块钱掏出一半放在车钥匙旁边。他给苗苗买了一挂炮仗,但是忘记了给他,现在也拿出来放进孩子的衣服口袋里。他穿上军大衣,悄悄走出棚屋,在呜呜的寒风中向火车站走去。
木基市火车站前的广场上挤满了等候公共汽车的旅客。许多人都穿着皮大衣。古汉很快就冷得哆嗦起来。他身上的棉大衣挡不住寒气。幸好他只等了一个钟头,就挤上了一辆开往胜利区的汽车。他家就在胜利区。车上人很多,很快他就不觉得冷了。
他走到家门口的时候,惊讶地发现门上贴了一幅年画,画上是一个胖小子睡在漂在河里的一个豆荚里。他在门口停了一会儿,不知道这还是不是他的家。
他们还
                
                
                
                    这个声音让他震惊,因为他不能想象自己也在画面里。“爸,不忙。”姑娘拍拍沾满面粉的手说。
他又吓了一跳。她是在跟我说话吗?他问自己。嗯,兴许是。她干啥要叫我爸呢?我真是她爹吗?他们是谁呢?那个小伙子咋看着那么像我呢?那个中年女人是谁?难道他们是我的家人?我真的从前有个家吗?他们这是在哪儿?这是多久前的事情?
他情不自禁地顺着这股香味走过去,那是从东面一百多米远的一个棚屋里传出来的。他走近了看见一个牌子挂在这家饭馆的门上头—“鲜饺馆”。他加快脚步,脑子里还在琢磨着那幅画面。“爸,您应该把饺子这样摆好。”小伙子一边码放饺子一边说。这些话撞击着古汉,他意识到画面里的姑娘和小伙子一定是他的孩子。他像根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地立在雪地里,过会儿转了下身子,死死攥住了自行车的车把,左肩膀靠在一根在地震后枯死的桑树上。一阵冷风袭来,呛得他打了个喷嚏,接着剧烈地咳嗽起来。好像这阵咳嗽突然唤醒了他的记忆,他的家庭生活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闯入脑海—亚宁脸上的肌肉痉挛,剑萍腌的蒜茄子,她用麻线纳出来的千层底布鞋,莉雅甜美的声音和细细的发辫,还有他养的那些像蝙蝠大小的热带鱼。他极力克制住自己的感情,掀开饺子馆的门帘,走了进去。
他坐在一个角落里,要了半斤饺子。一会儿,盛在蓝边白碗里的饺子端上来了。饺子馅是猪肉、韭菜、白菜,加上香油姜末和虾仁,是古汉过去经常吃的。他吃着饺子,过去的记忆更加清晰和生动。现在他已经准确地记起那幅画面的每一个细节。那是两年前的大年三十晚上,莉雅从乡下的养鸡场回木基市过年,他们全家聚在一块包饺子。那时候商店里根本见不到韭菜,他通过关系才弄到两斤。他要包韭菜馅饺子主要是为了莉雅。孩子在农村待了一年,平日饭菜里没有油腥,吃啥都没了胃口,时常犯血压低的毛病,越发瘦得可怜。他想到女儿的名字“莉雅”,突然心里难过得不行,开始抽泣起来,眼泪滴在前面盛醋的小碟子里。饭馆里的顾客和服务员懒得去安慰他—他们对此情景已经习惯了,每天都有几个顾客在这里掉眼泪,特别是那些独自来的客人。
他从自己的家庭想到了东风食品厂。他记得他在厂里当车间主任,人们都叫他“老童”。他的名字叫童古汉,不是田果。他是个受人尊敬的干部,手下管着将近五十个工人,而他现在干的工作只不过是抄写人名和数字。更让他怀念的是,工人们喜欢他,年年评选他为劳动模范。对妻子和孩子们的想念压倒了他。他在木基的家多么温暖整洁,他在院子里栽种的花草又是那么鲜艳漂亮。他恨不得立刻就返回木基,回到食品厂去工作。
他吃完了饺子。这时候他已经回想起了他是如何陷于泰福市的情形。现在他该怎么办呢?想到这儿他困惑起来。他并不怎么爱刘珊,但是他已经越来越喜欢苗苗。他骑自行车出去的时候,经常把这孩子放在身前的车梁上。他想到偷偷地把苗苗带回木基,转念又一想,带个孩子目标太大,警察会很容易地找到他。再说,苗苗已经快成为刘珊的心头肉了,他不能就这样把她唯一的安慰夺走。他是否应该把他失而复得的记忆告诉刘珊呢?她会相信他吗?他是否应该把自己的真名和身份向领导汇报呢?领导会不会就这样放他回木基,而不进行一番调查呢?不,他们不会的。他们会要他对刘珊和苗苗尽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至少在他的真实身份查清楚之前的几个月里不会让他离开泰福市。
他一只手推着自行车向家里走去。快进家门的时候,一阵悲哀又一次向他袭来。他蹲在雪地里,抓起几把雪抹抹沾满泪水的脸。他决心要尽快离开这块伤心之地。
“你回来了。我们都快急死了。”刘珊一见他就站了起来。
“爸爸,我想您了。”苗苗叫着扑过来,一只胖乎乎的小手拍拍自己的胸口,想让古汉把他抱起来。
古汉弯下腰,亲亲孩子的脸,转身对刘珊说:“我不太舒服。”说着就要上炕。
“你吃了饭没有?”她问,“我蒸了花卷,还在炉子上热着呢。”
“我吃过了。”
“你病了?”她过来用手摸摸他的前额。
“没病,就是累了。”他不敢看她的眼睛,“睡一觉就好了。”他想哭,赶忙控制住自己。
她又开始给苗苗念一本童话书,是两只兔子智胜大灰狼的故事。古汉最近给苗苗订了一本《讲故事》的儿童杂志。两个星期前,刘珊开始教苗苗认字和算术。
午夜之后,古汉确定刘珊和苗苗已经睡着了,便轻身下炕,把自行车钥匙留在桌子上,又把平时积攒的六十块钱掏出一半放在车钥匙旁边。他给苗苗买了一挂炮仗,但是忘记了给他,现在也拿出来放进孩子的衣服口袋里。他穿上军大衣,悄悄走出棚屋,在呜呜的寒风中向火车站走去。
木基市火车站前的广场上挤满了等候公共汽车的旅客。许多人都穿着皮大衣。古汉很快就冷得哆嗦起来。他身上的棉大衣挡不住寒气。幸好他只等了一个钟头,就挤上了一辆开往胜利区的汽车。他家就在胜利区。车上人很多,很快他就不觉得冷了。
他走到家门口的时候,惊讶地发现门上贴了一幅年画,画上是一个胖小子睡在漂在河里的一个豆荚里。他在门口停了一会儿,不知道这还是不是他的家。
他们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