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三国第二卷纵横捭阖》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关羽:现在呢?



夏侯惇:人头遍天下。



关羽:为了理想,别无选择。



夏侯惇:做人,不能不计后果。



关羽:做人,不可以无耻到这个地步。



夏侯惇:你说我?



关羽:不,曹操。



夏侯惇:丞相大度。



关羽:你来杀我,有失丞相大度。



夏侯惇:不是丞相要杀你,是我要杀你。



关羽:是吗?其实无所谓。



夏侯惇:为什么?



关羽:你很快就会明白。



夏侯惇果然很快就明白了。因为关羽的刀砍过来了。



那是相当的有力。一般来说,一把刀砍过来是不是有力很多时候不取决于砍者的力气,而取决于他心中的信仰和意志。



关羽心中不仅有信仰,也有意志。所以夏侯惇感觉,这刀上只写了四个字。势大力沉。



他突然体验到了一种之前从未有过的感觉:惶恐。



不错,他夏侯惇也是心中有信仰、有意志的人,可和关羽相比,究竟还少了一样东西。情谊。



关羽和刘备生死与共兄弟般的情谊。



他和曹操能做到这一点吗?也许可以。他夏侯惇可以无条件地追随曹操,却绝做不到刘关张那般的深情款款、不离不弃。所以夏侯惇惶恐莫名。



因为此时的他已经真切地明白一个即将到来的事实:人头落地者不是关羽,而是他。



张辽来救他了。张辽总是这样,在他人人生的非常时刻,站出来指点迷津,力挽狂澜。此前他劝关羽暂时投靠曹操,此番又在夏侯惇命悬一线时前来搭救,端的是甘做福星之人。



当然,张辽救人靠的不是武功,而是口信。他带来了曹操的口信。



张辽说:“奉丞相钧旨:因闻知云长斩关杀将,恐于路有阻,特差我传谕各处关隘,任便放行。”



关羽住手了。因为他不好意思再杀下去。毫无疑问,曹操的口信具有软化人心的作用——他曹某人如此宽宏大量,我关某人就不能刀下留情?!



便刀下留情。便各走各路。



这两个南辕北辙的男人开始了各为其主的奔跑,但他们并不是一无所获。夏侯惇的收获是:权力比刀尖更锋利,如果没有曹操的“钧旨”,关羽铁定要跟他你死我活。关羽的收获是:宽容比权力更有力,他尊重的不是曹操的丞相威权,而是宽恕之心。这两个各有收获的著名男人走在南辕北辙的道路上,脚步欢快,表情坚定,看上去是那样的不容置疑和充满希望。



古城。古老的城。古老得没有生气的城。却又是一座寂寞之城。寂寞只因为一个人的幽怨。张飞。



张飞是从不幽怨的。好多年前,张飞以为幽怨是女人才干的事,好多年后的今天,张飞才明白,男人其实也幽怨。



比如男人在孤独的时候。张飞的孤独是失去了刘备和关羽这两位兄弟。徐州之难后,曾经三个人就像一个人的张飞体验到了一个人被分做三个人的痛苦。痛苦无以复加时,他来到了古城,占城为王,左思右想,幽怨寂寞,孤独难耐,直到这一天关羽宿命般地来到此地,宿命般地与他遭遇。



毫无疑问,遭遇是激情的,但这两个乱世兄弟却没有拥抱在一起。关羽摊开了双臂,做拥抱状,可迎接他的却是丈八蛇矛。



不是张飞疯了,而是张飞怒了。

第二章 有价值的死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张飞的发怒当然是有缘故的。他听到了传言。江湖传言。



江湖传言说,关羽投靠了曹操,获得了荣华富贵。张飞便因此而怒。因为他以为,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投靠曹操,获得荣华富贵,但关羽不可以。



不仅仅是他们三人有桃园结义之盟,更重要的是江湖人都知道,关羽是个靠“义”字走天下的人。义既不存,何以为人?



所以他要结束关羽的性命。



关羽目瞪口呆。因为事实。



张飞所说的的确是事实。关羽投靠过曹操,也一度获得了荣华富贵。当然这背后是有原因的,可原因重要吗?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之所以只问结果,不问原因,就在于原因永远是暧昧的。原因只是一块暧昧的遮羞布,为那些隐秘、见不得阳光的欲望遮遮掩掩。



只是关羽扪心自问,却觉得自己并不是那回事。他有隐秘的欲望吗?他自己怎么不知道?如果有,为何要千里走单骑?关羽希望张飞能明白他的一片忠心和苦心。



张飞不想明白。或者说张飞根本不可能明白。因为说实在的,明白世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阅历、慧根乃至悲悯。很显然,头脑简单的张飞做不到这一点。张飞只能依靠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从而做出自己的应急反应。



所以,张飞的丈八蛇矛一定要刺向关羽。谁叫他们都是纳了投名状的?这是友情的代价。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出来阻拦。孙乾苦口婆心地劝张飞,做人要前半夜想自己,后半夜想别人。关羽大哥不容易啊,为了两个嫂嫂忍辱负重,甘愿自己名节受损,乃真丈夫也!我们要设身处地替关羽大哥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