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权力的逻辑》
分类: txts3
                    得只是江湖传言?”刘文静的眼神,犀利起来,“只是……只是看唐公和二郎想不想了!”刘文静抛出这句话后便不再吭声,细细地品味着美酒。
李世民也没再说话,他将脸转向一边,以免被刘文静看出他内心的激荡。
山河破碎,遍地烽火,隋朝大厦将倾,群雄并起逐鹿。李世民不想失去这个机会,刘文静更不想错过成为立国功臣的机会。
<h3>
(3)</h3>
刘文静用手蘸酒写下了“李,唐”二字,因为李渊世袭唐公。
李渊七岁那年,继承了去世父亲的爵位——唐国公。或许是可怜李渊小小年纪便失去了父亲,他的姨妈,当时的独孤皇后时常招李渊进宫,和比他小两岁的表弟杨广一起玩耍,谁料这个表弟仗着自己是皇子,处处欺负表哥李渊。对于这个霸道的表弟,李渊只能忍气吞声,处处忍让。
虽然在表弟面前,李渊表现得很软弱可欺,实际上却武功盖世,骑射了得,曾有过连射七十箭,连死七十人的记录,可谓百发百中。如此身世,如此身手,不得不让人担心,他的表弟自从坐上皇位,便将他这个表哥当成了危险分子,处处提防。
有个人叫史世良的人,擅长算命之术,曾给李渊相面,说他骨骼惊奇,有帝王之相,此后必能成为一国之主。李渊当时听了,表面上连说史世良大胆,乱言乱语,内心却是心花怒放,那反隋的种子也就此埋在了心里。可表弟隋炀帝的严防死守,让那颗种子怎么都不能发芽。现在机会来了,盗贼四起,各地反隋起义军此起彼伏,隋炀帝疲于应付,不得不将李渊派往太原。
在隋炀帝看来,李渊离开自己的视线很危险,但不断涌现的起义军让他顾此失彼,而西方突厥也虎视眈眈,等着趁火打劫。他不得不出此下策,比起防表哥李渊,镇压起义军、防守突厥来得更紧要,更迫切。当然,最好的局面是李渊能够和各方势力两败俱伤。
李渊成了隋炀帝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棋子,他防守的太原也成了突厥与长安之间的一道屏障。
隋炀帝的这个决定,无疑给了李渊那假寐的狮子一个反扑的机会。狮子醒了,隋炀帝的大隋也走到头了。
“机会来了!机会终于来了!”李渊在得知自己要被派往太原做留守后,怎么都无法压抑自己那激动心情。
“什么机会来了?”
李建成从没见过父亲这么喜形于色,很是诧异。在得知是被派去太原后,更不解了,去太原有什么可高兴的?是去镇压起义军,又不是什么好差事。起义者越来越多,太过疯狂,弄不好连命都没有了。
李渊有些失望,为长子李建成不明白自己的心思而皱起了眉头。
“是去太原!太原!不是去其他地方。”李渊的视线在李建成和李世民身上来回移动,“太原是什么地方你们知道吗?”
李渊加重语气,李建成看出了父亲的不满,有些心慌,抢先道:“是陛下的龙兴之地!”
李世民的眼神一直没有离开父亲,从父亲的表情里,他知道哥哥的答案不是父亲想要的。果然,李渊的脸上浮现出了更多的不满,整张脸都耷拉了下来。
“太原是唐尧领地,据说还是尧经营天下之地!”李世民说,声音很轻,很慢,但却字字清晰。
李渊的眼神一亮,脸上也露出了喜色,他冲李世民赞赏地点了点头,从头到脚把李世民仔细打量了一番,好像刚刚认识自己这个儿子。李世民不会想到,正是自己的这句话,让李渊下定决心带他去太原。
李渊在从皇宫回府里的路上,本是想带长子李建成去太原的,毕竟他去太原,有他的目的,作为他的长子,李建成应该从一开始就参与。然而,李世民的“太原是唐尧领地,是尧经营天下之地”的说法,让他意识到,带李世民才是最合适的。
这位只有十八岁的次子,太懂他的心思了。
李世民确实知道父亲的心思,父亲世袭唐国公,那太原又是唐尧领地,那么,此地对父亲这个“唐国公”来说,就显得意义非凡了:太原有可能也是他唐公经营天下的地方。
“或许,天命如此吧!”李世民看着父亲,又轻声说了一句。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却让李渊内心一震。李世民再次说中了他的心思。
李渊需要一个不用明说也能知自己心意的帮手。眼前两个儿子都很有才能,长子建成做事稳重,但缺乏野心和魄力;而次子世民,颇有侠气,胆大心细,屡有奇谋。二人算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如何提携两个儿子,使其担当大任成了他思虑的事情。
农民起义爆发,礼部尚书杨玄感反隋,隋炀帝如坐针毡,后悔没有及时铲除杨素整个家族,给了杨素儿子杨玄感起义的机会。原本就疑心很重的隋炀帝,对亲信臣僚更加猜忌,特别是表哥李渊。
隋炀帝一直觉得自己不是很了解这个表哥,小时候,自己不管怎么欺负他,他都默默承受,不做反抗。长大了,自己依然随意嘲笑他长得像老太婆,甚至当着臣子面叫他“阿婆面”,他还是不气不恼,这有些不正常,隋炀帝一次次地想激怒李渊,让自己有机会杀了他,可李渊在自己面前,总是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让隋炀帝时常有种拳打棉花的无力感。
一个身手了得,又有极高军事素养的人,这么能忍,隋炀帝有些害怕,他觉得,自己这个表哥绝非表面上那么软弱。
一日,隋炀帝下诏令李渊前来问事,李渊迟迟不来。隋炀帝便问李渊的外甥女(隋炀帝
                
                
                
                    李世民也没再说话,他将脸转向一边,以免被刘文静看出他内心的激荡。
山河破碎,遍地烽火,隋朝大厦将倾,群雄并起逐鹿。李世民不想失去这个机会,刘文静更不想错过成为立国功臣的机会。
<h3>
(3)</h3>
刘文静用手蘸酒写下了“李,唐”二字,因为李渊世袭唐公。
李渊七岁那年,继承了去世父亲的爵位——唐国公。或许是可怜李渊小小年纪便失去了父亲,他的姨妈,当时的独孤皇后时常招李渊进宫,和比他小两岁的表弟杨广一起玩耍,谁料这个表弟仗着自己是皇子,处处欺负表哥李渊。对于这个霸道的表弟,李渊只能忍气吞声,处处忍让。
虽然在表弟面前,李渊表现得很软弱可欺,实际上却武功盖世,骑射了得,曾有过连射七十箭,连死七十人的记录,可谓百发百中。如此身世,如此身手,不得不让人担心,他的表弟自从坐上皇位,便将他这个表哥当成了危险分子,处处提防。
有个人叫史世良的人,擅长算命之术,曾给李渊相面,说他骨骼惊奇,有帝王之相,此后必能成为一国之主。李渊当时听了,表面上连说史世良大胆,乱言乱语,内心却是心花怒放,那反隋的种子也就此埋在了心里。可表弟隋炀帝的严防死守,让那颗种子怎么都不能发芽。现在机会来了,盗贼四起,各地反隋起义军此起彼伏,隋炀帝疲于应付,不得不将李渊派往太原。
在隋炀帝看来,李渊离开自己的视线很危险,但不断涌现的起义军让他顾此失彼,而西方突厥也虎视眈眈,等着趁火打劫。他不得不出此下策,比起防表哥李渊,镇压起义军、防守突厥来得更紧要,更迫切。当然,最好的局面是李渊能够和各方势力两败俱伤。
李渊成了隋炀帝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棋子,他防守的太原也成了突厥与长安之间的一道屏障。
隋炀帝的这个决定,无疑给了李渊那假寐的狮子一个反扑的机会。狮子醒了,隋炀帝的大隋也走到头了。
“机会来了!机会终于来了!”李渊在得知自己要被派往太原做留守后,怎么都无法压抑自己那激动心情。
“什么机会来了?”
李建成从没见过父亲这么喜形于色,很是诧异。在得知是被派去太原后,更不解了,去太原有什么可高兴的?是去镇压起义军,又不是什么好差事。起义者越来越多,太过疯狂,弄不好连命都没有了。
李渊有些失望,为长子李建成不明白自己的心思而皱起了眉头。
“是去太原!太原!不是去其他地方。”李渊的视线在李建成和李世民身上来回移动,“太原是什么地方你们知道吗?”
李渊加重语气,李建成看出了父亲的不满,有些心慌,抢先道:“是陛下的龙兴之地!”
李世民的眼神一直没有离开父亲,从父亲的表情里,他知道哥哥的答案不是父亲想要的。果然,李渊的脸上浮现出了更多的不满,整张脸都耷拉了下来。
“太原是唐尧领地,据说还是尧经营天下之地!”李世民说,声音很轻,很慢,但却字字清晰。
李渊的眼神一亮,脸上也露出了喜色,他冲李世民赞赏地点了点头,从头到脚把李世民仔细打量了一番,好像刚刚认识自己这个儿子。李世民不会想到,正是自己的这句话,让李渊下定决心带他去太原。
李渊在从皇宫回府里的路上,本是想带长子李建成去太原的,毕竟他去太原,有他的目的,作为他的长子,李建成应该从一开始就参与。然而,李世民的“太原是唐尧领地,是尧经营天下之地”的说法,让他意识到,带李世民才是最合适的。
这位只有十八岁的次子,太懂他的心思了。
李世民确实知道父亲的心思,父亲世袭唐国公,那太原又是唐尧领地,那么,此地对父亲这个“唐国公”来说,就显得意义非凡了:太原有可能也是他唐公经营天下的地方。
“或许,天命如此吧!”李世民看着父亲,又轻声说了一句。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却让李渊内心一震。李世民再次说中了他的心思。
李渊需要一个不用明说也能知自己心意的帮手。眼前两个儿子都很有才能,长子建成做事稳重,但缺乏野心和魄力;而次子世民,颇有侠气,胆大心细,屡有奇谋。二人算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如何提携两个儿子,使其担当大任成了他思虑的事情。
农民起义爆发,礼部尚书杨玄感反隋,隋炀帝如坐针毡,后悔没有及时铲除杨素整个家族,给了杨素儿子杨玄感起义的机会。原本就疑心很重的隋炀帝,对亲信臣僚更加猜忌,特别是表哥李渊。
隋炀帝一直觉得自己不是很了解这个表哥,小时候,自己不管怎么欺负他,他都默默承受,不做反抗。长大了,自己依然随意嘲笑他长得像老太婆,甚至当着臣子面叫他“阿婆面”,他还是不气不恼,这有些不正常,隋炀帝一次次地想激怒李渊,让自己有机会杀了他,可李渊在自己面前,总是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让隋炀帝时常有种拳打棉花的无力感。
一个身手了得,又有极高军事素养的人,这么能忍,隋炀帝有些害怕,他觉得,自己这个表哥绝非表面上那么软弱。
一日,隋炀帝下诏令李渊前来问事,李渊迟迟不来。隋炀帝便问李渊的外甥女(隋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