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亡:从项羽到韩信》
分类: txts3
史世界中,史料最接近史实,不过,它的欠缺是低视野,仍须用推想去与广阔的史实连接。在史料的空白处,合理的推测和构筑,应当是逼近历史真实的有力武器。
得到了这种认识以后,我在本书中较多地选用了《短长说》的内容,比如第四章第五节“范增之死”,讲述了临死前的范增接受占卜师的询问,极力为项羽的种种行为辩护,唯独对于项羽指使部下杀害义帝的事情不作回答,讳莫如深,似有难言之隐。
这件事情,是王世贞构筑的一个历史故事。这个故事,作为历史事实或许是假的,但是,它真实地反映了范增被项羽猜忌出局的原因,他在对待义帝的态度上与项氏家族不一致。这个构筑的故事,具有相当的逻辑真实性。这个构筑的历史故事,比《史记》所记载的陈平使反间计,用不同待遇迷惑楚国使者的故事更接近历史的真实。所以,我在本书中抛弃了《史记》的故事而使用了《短长说》的故事,并且将苏东坡和我自己的意见附在后面,既是采用这个故事的根据,也是对这段历史的重新解读。
往事留下的信息往往是只言片语。史料少于史实,是历史学的一个永恒的困境,特别是古代史,更是万劫不复的陷阱。历史学家面对如此困境时,在发现新史料的努力和幸运之外,或许也需要拓展自己的方法和思路。
眼下,我呈现给读者的这本书,既是复活往事的历史叙述,也是连接古今的纪实文学。通过这本书,我也想表达一种思想:
一切历史都是推想。有时候,文学比史学更真实。
————————————————————
<p">[1]?参见亚里士多德《诗学》第九章、第二十四章,陈中梅译注,商务印书馆,2012年。
<p">[2]?书名原题《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200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9年出增补版时改为《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以下,一律略称《秦崩》。
<p">[3]?《苏轼文集》第五册,卷六十四,中华书局,1996年版。我将这篇文章全文收入附录,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p">[4]?《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二百四十二。因为此文不常见并有争论,我将全文收入附录并做了简要的说明。
<p">[5]?关于“3+N”的历史学知识结构的一般表述,参见拙著《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谜底(一)之“《史记》是历史学的第三世界”,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其学术表述,参见拙文《解构〈史记·秦始皇本纪〉——兼论“3+N”的历史学知识构成》,刊于《史学集刊》,2012年第4期。
第一章 大将韩信
一 本是王孙
漂母称韩信为“王孙”,或许从另一头牵引出了韩信隐秘的身世。王孙,表面的意义,就是王子王孙。秦灭六国,古来的贵族社会终结,各国的王子王孙沦落到社会底层,破败的金枝玉叶,最容易引来善良的下层民众怜惜。
二 胯下之辱有兵法
人生如战场,兵法就是人生哲学。当韩信在淮阴街市受到恶少挑衅的时候,他理智地选择了胯下之辱,种种考量之外,他从小得到《孙子兵法》的指引,视《孙子兵法》为自己的人生哲学,不可不说是重大的原因。
三 韩信保卫项羽
韩信不是呼风唤雨、承头起事的领袖人物,他天才自负,高傲孤独,他无意造反、领头打江山,他只是想找到一个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成就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伟业。
四 张良求得汉中
范增深知,对于可能为害的猛兽,如果不能杀掉,就将它禁闭起来;对于潜在的敌人,如果不能马上消灭,就对他封锁堵截。他劝谏项羽说,巴蜀地区,易居难出,本是秦国的领土,请大王将巴郡和蜀郡分封给刘邦。
五 国士无双
萧何识人的慧眼再一次开启,他预感韩信是独步天下的统帅型人才。更让萧何兴奋的是,韩信在这个时候出现在汉中,可谓是上天特意赐予的瑰宝。引领刘邦军脱出当前困境的希望,应当就在韩信的身上!
六 萧何截贤追韩信
萧何追韩信处,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两角山和米仓山间的截贤岭,两山之间有淮阴公庙,两角山下有石刻云:“汉相国萧何邀淮阴公韩信至此山”,唐代集州刺史杨师谋有《题记》。
七 汉中对
“汉中对”,是楚汉相争历史的起点,刘邦集团由此制定了北上还定三秦,进而东进争夺天下的战略。从尔后的历史来看,“汉中对”的正确决策和成功推行,是刘邦集团由被动转为主动,由弱小走向强大的转折点。
八 田荣反楚
自封为齐王的田荣,公开竖起反楚的大旗,开始在不满项羽的各国实力人物中寻找帮手和同盟。他找到的第一个帮手,就是彭越,而第一个起来响应田荣的实力人物是陈馀。
九 汉中的地形交通
古往今来,进出汉中最大的难题是交通。由汉中进入关中地区,必须通过山间的古道,穿越秦岭山脉。秦岭山脉,东西绵延800里,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山势险峻难行。
十 章邯看走了眼
当章邯得到汉军大出陇西的军报时,他将信将疑,怀疑汉军攻击陇西的意图,或许是声西击东的诡计?不久,从陈仓方面又传来军报,汉军一部出陈仓道,开始攻击道口的故道县城。章邯并不觉得意外,他坚信自己的判断:汉军真正的攻击目标,在子午道。
十一 明
得到了这种认识以后,我在本书中较多地选用了《短长说》的内容,比如第四章第五节“范增之死”,讲述了临死前的范增接受占卜师的询问,极力为项羽的种种行为辩护,唯独对于项羽指使部下杀害义帝的事情不作回答,讳莫如深,似有难言之隐。
这件事情,是王世贞构筑的一个历史故事。这个故事,作为历史事实或许是假的,但是,它真实地反映了范增被项羽猜忌出局的原因,他在对待义帝的态度上与项氏家族不一致。这个构筑的故事,具有相当的逻辑真实性。这个构筑的历史故事,比《史记》所记载的陈平使反间计,用不同待遇迷惑楚国使者的故事更接近历史的真实。所以,我在本书中抛弃了《史记》的故事而使用了《短长说》的故事,并且将苏东坡和我自己的意见附在后面,既是采用这个故事的根据,也是对这段历史的重新解读。
往事留下的信息往往是只言片语。史料少于史实,是历史学的一个永恒的困境,特别是古代史,更是万劫不复的陷阱。历史学家面对如此困境时,在发现新史料的努力和幸运之外,或许也需要拓展自己的方法和思路。
眼下,我呈现给读者的这本书,既是复活往事的历史叙述,也是连接古今的纪实文学。通过这本书,我也想表达一种思想:
一切历史都是推想。有时候,文学比史学更真实。
————————————————————
<p">[1]?参见亚里士多德《诗学》第九章、第二十四章,陈中梅译注,商务印书馆,2012年。
<p">[2]?书名原题《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200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9年出增补版时改为《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以下,一律略称《秦崩》。
<p">[3]?《苏轼文集》第五册,卷六十四,中华书局,1996年版。我将这篇文章全文收入附录,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p">[4]?《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二百四十二。因为此文不常见并有争论,我将全文收入附录并做了简要的说明。
<p">[5]?关于“3+N”的历史学知识结构的一般表述,参见拙著《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谜底(一)之“《史记》是历史学的第三世界”,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其学术表述,参见拙文《解构〈史记·秦始皇本纪〉——兼论“3+N”的历史学知识构成》,刊于《史学集刊》,2012年第4期。
第一章 大将韩信
一 本是王孙
漂母称韩信为“王孙”,或许从另一头牵引出了韩信隐秘的身世。王孙,表面的意义,就是王子王孙。秦灭六国,古来的贵族社会终结,各国的王子王孙沦落到社会底层,破败的金枝玉叶,最容易引来善良的下层民众怜惜。
二 胯下之辱有兵法
人生如战场,兵法就是人生哲学。当韩信在淮阴街市受到恶少挑衅的时候,他理智地选择了胯下之辱,种种考量之外,他从小得到《孙子兵法》的指引,视《孙子兵法》为自己的人生哲学,不可不说是重大的原因。
三 韩信保卫项羽
韩信不是呼风唤雨、承头起事的领袖人物,他天才自负,高傲孤独,他无意造反、领头打江山,他只是想找到一个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成就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伟业。
四 张良求得汉中
范增深知,对于可能为害的猛兽,如果不能杀掉,就将它禁闭起来;对于潜在的敌人,如果不能马上消灭,就对他封锁堵截。他劝谏项羽说,巴蜀地区,易居难出,本是秦国的领土,请大王将巴郡和蜀郡分封给刘邦。
五 国士无双
萧何识人的慧眼再一次开启,他预感韩信是独步天下的统帅型人才。更让萧何兴奋的是,韩信在这个时候出现在汉中,可谓是上天特意赐予的瑰宝。引领刘邦军脱出当前困境的希望,应当就在韩信的身上!
六 萧何截贤追韩信
萧何追韩信处,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两角山和米仓山间的截贤岭,两山之间有淮阴公庙,两角山下有石刻云:“汉相国萧何邀淮阴公韩信至此山”,唐代集州刺史杨师谋有《题记》。
七 汉中对
“汉中对”,是楚汉相争历史的起点,刘邦集团由此制定了北上还定三秦,进而东进争夺天下的战略。从尔后的历史来看,“汉中对”的正确决策和成功推行,是刘邦集团由被动转为主动,由弱小走向强大的转折点。
八 田荣反楚
自封为齐王的田荣,公开竖起反楚的大旗,开始在不满项羽的各国实力人物中寻找帮手和同盟。他找到的第一个帮手,就是彭越,而第一个起来响应田荣的实力人物是陈馀。
九 汉中的地形交通
古往今来,进出汉中最大的难题是交通。由汉中进入关中地区,必须通过山间的古道,穿越秦岭山脉。秦岭山脉,东西绵延800里,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山势险峻难行。
十 章邯看走了眼
当章邯得到汉军大出陇西的军报时,他将信将疑,怀疑汉军攻击陇西的意图,或许是声西击东的诡计?不久,从陈仓方面又传来军报,汉军一部出陈仓道,开始攻击道口的故道县城。章邯并不觉得意外,他坚信自己的判断:汉军真正的攻击目标,在子午道。
十一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