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夜话
分类: qsxs
下《左传》吧。在鲁哀公二十七年的记载中,的确可以找到三不知这个成语的来源。事情是由晋荀瑶帅师伐郑引起的。当时荀文子认为对敌情不了解,不可轻进。他说道:“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人之,不亦难乎!?”由此可见,所谓三不知原来是说对一件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都不了解,而所谓三知就是“始中终皆举之”的意思。
这个道理很重要,它给我们指出了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一个良好的方法,就是要对客观的事物,由它的始、中、终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上进行调查研究。
什么是“始”呢?这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的阶段,它包括了事物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萌芽状态的种种情况在内。什么是“中”呢?这就是事物在发展中间的全部经过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断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间各种复杂变化的过程在内。什么又是“终”呢?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一个过程的终了;当然它同时也可以说是另一个新的过程的开始。
把这三个阶段的情况总合起来,我们如果用新的术语加以阐明,那末,所谓三知的正确含义,应该说就是对于客观事物进行历史的现实的全面的调查研究。否则,对客观的事物就是三不知了。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始、中、终三个阶段,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事物的原始阶段和中间阶段更显然是属于历史的范畴。至于事物的终结阶段往往就是当前的现实。而对于这些又都必须进行全面的考察,把这些考察的结果综合起来,就得到全面的认识。
我们决不要以为,调查研究只知道一个结果就够了。事实证明,这是绝对不够的。有许多同志常常只晓得某一件事情的现状或工作的最后总结数字,而不晓得这些东西是从何而来的。因此,他们有时候根据一些表面的现象所做出的判断,就不免与实际情况不符。也有的同志只注意收集和调查许许多多零碎的现象,而缺乏系统的研究,以致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只能形成若干分散的概念,根本不能做出完整的科学的结论。这样的人即便知道了很多的一个一个分散的互不连贯的现象,实际上还必然是一问三不知;或者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或者知其二而不知其一。
当然,过于性急地要想一下子把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也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我们应该对客观的实际情况,分别轻重缓急,先后有步骤地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才能逐渐改变一问三不知的状况,真正做到三知。
北京劳动群众最早的游行
我们大家生活在我国的首都北京,对于北京的今天,人人都很关心,人人都很熟悉,这是很自然的,也是完全应该的;而对于北京的昨天,知道的人就比较少,甚至有的人简直对过去的事情很不了解,这是一个缺点。其实,对过去的历史了解得多一些,能够体会我们的先人在历代封建压迫下怎样过那痛苦的生活,就一定会更加热爱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制度,更加热爱我国工人阶级和它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正在领导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因为今天的中国和今天的北京,乃是历史的中国和历史的北京的一个巨大发展啊!
今天的北京已经可以算得是一个现代的工业城市了;然而,历史上的北京却根本没有什么工业,因而,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似乎北京在历史上也决不会出现劳动群众的队伍。殊不知,事实并不是如此。远在三百五十八年前,公元一六○三年,当明神宗朱翊钧统治中国的时候,在北京街头上,就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劳动群众游行的队伍。
原来早在一五九六年,即明代万历二十四年,北京西山门头沟一带的煤矿已经被开采了。从那以后,北京西山的煤窑不但有官办的,而且有私人经营的,明朝政府派了税官,专收矿税。到了万历二十六年,有一个太监名叫王朝,充当“西山煤监”,大肆敲诈勒索。他一连搞了五个年头,简直把西山闹翻了。许多民窑的业主和煤窑和劳动者们忍无可忍,不得不联合起来,于一六○三年的春天,采取行动,反抗明朝政府的封建压迫。
据有关的史籍记载,当时的煤监王朝是神宗皇帝宠信的太监。他在西山一带催索矿税,超过了民窑的负担能力,于是,民窑业主们推举了一个代表,名叫王大京,出面交涉,要求减免税额。王朝一面选派了京营的军队,以武装催索税款;一面假借皇帝的“圣旨”,把王大京等逮捕起来,事情闹大了,煤窑生产受了很大影响,许多窑主停止了生产,挖煤的窑工和运煤的脚夫以及烧煤的人家都受到了威胁,他们终于联合了起来,形成了巨大的群众队伍,到北京城里游行,呼冤请愿,使明朝封建统治阶级大为震惊。
明朝《神宗实录》中叙述当时的情况十分严重:“黧面短衣之人,填街塞路,持揭呼冤。”“萧墙之祸四起,有产煤之地,有做煤之人,有运煤之夫,有烧煤之家,关系性命,倾动畿甸。”明朝的封建统治阶级很害怕这些劳动群众“一旦揭竿而起,辇毂之下,皆成胡越,岂不可念?”在这样严重的情况之下,神宗皇帝不得不下旨撤回王朝,另派陈永寿为煤监。虽然这不过是“以暴易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情况,但是这毕竟是明朝封建政府对民窑群众让步的一个表现。
当时的中国社会还处于一种典型的中世纪封
这个道理很重要,它给我们指出了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一个良好的方法,就是要对客观的事物,由它的始、中、终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上进行调查研究。
什么是“始”呢?这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的阶段,它包括了事物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萌芽状态的种种情况在内。什么是“中”呢?这就是事物在发展中间的全部经过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断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间各种复杂变化的过程在内。什么又是“终”呢?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一个过程的终了;当然它同时也可以说是另一个新的过程的开始。
把这三个阶段的情况总合起来,我们如果用新的术语加以阐明,那末,所谓三知的正确含义,应该说就是对于客观事物进行历史的现实的全面的调查研究。否则,对客观的事物就是三不知了。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始、中、终三个阶段,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事物的原始阶段和中间阶段更显然是属于历史的范畴。至于事物的终结阶段往往就是当前的现实。而对于这些又都必须进行全面的考察,把这些考察的结果综合起来,就得到全面的认识。
我们决不要以为,调查研究只知道一个结果就够了。事实证明,这是绝对不够的。有许多同志常常只晓得某一件事情的现状或工作的最后总结数字,而不晓得这些东西是从何而来的。因此,他们有时候根据一些表面的现象所做出的判断,就不免与实际情况不符。也有的同志只注意收集和调查许许多多零碎的现象,而缺乏系统的研究,以致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只能形成若干分散的概念,根本不能做出完整的科学的结论。这样的人即便知道了很多的一个一个分散的互不连贯的现象,实际上还必然是一问三不知;或者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或者知其二而不知其一。
当然,过于性急地要想一下子把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也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我们应该对客观的实际情况,分别轻重缓急,先后有步骤地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才能逐渐改变一问三不知的状况,真正做到三知。
北京劳动群众最早的游行
我们大家生活在我国的首都北京,对于北京的今天,人人都很关心,人人都很熟悉,这是很自然的,也是完全应该的;而对于北京的昨天,知道的人就比较少,甚至有的人简直对过去的事情很不了解,这是一个缺点。其实,对过去的历史了解得多一些,能够体会我们的先人在历代封建压迫下怎样过那痛苦的生活,就一定会更加热爱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制度,更加热爱我国工人阶级和它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正在领导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因为今天的中国和今天的北京,乃是历史的中国和历史的北京的一个巨大发展啊!
今天的北京已经可以算得是一个现代的工业城市了;然而,历史上的北京却根本没有什么工业,因而,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似乎北京在历史上也决不会出现劳动群众的队伍。殊不知,事实并不是如此。远在三百五十八年前,公元一六○三年,当明神宗朱翊钧统治中国的时候,在北京街头上,就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劳动群众游行的队伍。
原来早在一五九六年,即明代万历二十四年,北京西山门头沟一带的煤矿已经被开采了。从那以后,北京西山的煤窑不但有官办的,而且有私人经营的,明朝政府派了税官,专收矿税。到了万历二十六年,有一个太监名叫王朝,充当“西山煤监”,大肆敲诈勒索。他一连搞了五个年头,简直把西山闹翻了。许多民窑的业主和煤窑和劳动者们忍无可忍,不得不联合起来,于一六○三年的春天,采取行动,反抗明朝政府的封建压迫。
据有关的史籍记载,当时的煤监王朝是神宗皇帝宠信的太监。他在西山一带催索矿税,超过了民窑的负担能力,于是,民窑业主们推举了一个代表,名叫王大京,出面交涉,要求减免税额。王朝一面选派了京营的军队,以武装催索税款;一面假借皇帝的“圣旨”,把王大京等逮捕起来,事情闹大了,煤窑生产受了很大影响,许多窑主停止了生产,挖煤的窑工和运煤的脚夫以及烧煤的人家都受到了威胁,他们终于联合了起来,形成了巨大的群众队伍,到北京城里游行,呼冤请愿,使明朝封建统治阶级大为震惊。
明朝《神宗实录》中叙述当时的情况十分严重:“黧面短衣之人,填街塞路,持揭呼冤。”“萧墙之祸四起,有产煤之地,有做煤之人,有运煤之夫,有烧煤之家,关系性命,倾动畿甸。”明朝的封建统治阶级很害怕这些劳动群众“一旦揭竿而起,辇毂之下,皆成胡越,岂不可念?”在这样严重的情况之下,神宗皇帝不得不下旨撤回王朝,另派陈永寿为煤监。虽然这不过是“以暴易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情况,但是这毕竟是明朝封建政府对民窑群众让步的一个表现。
当时的中国社会还处于一种典型的中世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