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忆前尘立少时:俞平伯点评唐宋词》
分类: txts3
之作。
韩翃(一首)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十三载(754)进士。姬人柳氏,曾为番将沙吒利所夺,后仍归韩。德宗时为中书舍人。
章台柳[1]
章台柳[2],章台柳,往日依依[3]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1]韩翃和柳氏赠答故事,详见许尧佐《章台柳传》(《太平广记》卷四八五)、孟棨《本事诗》。
[2]“章台”,汉长安中街名,见《汉书.张敞传》,是繁华的地方,后来每借称妓院所在。六朝、唐人已用其事与杨柳相连。如费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已映章台陌,复扫长门扉。”崔国辅《少年行》:“章台折杨柳。”《古今诗话》:“汉张敞为京兆尹,走马章台街。街有柳,终唐世曰章台柳。故杜诗云:京兆空柳色。”(《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卷二六七柳部引。《事文类聚》后集卷二十三所引略同,有脱文,引杜诗“柳色”作“柳市”,出杜集别本。杜句在《八哀篇.严武》诗中。《古今诗话》已逸,疑即宋李颀《古今诗话录》见《宋史.艺文志》)
[3]“依依”,柔软貌。《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往日依依”从《全唐诗》本,《章台柳传》引作“颜色青青”,《本事诗》引作“往日青青”。
柳氏(一首)
事迹见前。
杨柳枝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1],纵使君来岂堪折。
[1]《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张志和(一首)
张志和,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唐肃宗时待诏翰林。后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著书名《玄真子》,亦以自号。
渔父
西塞山前[1]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2]肥。青篛笠[3],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一引《乐府记闻》称张志和“往来苕霅间作《渔歌子》词。”西塞山在浙江吴兴县西。
[2]“鳜鱼”,一种大口细鳞,淡黄带褐色的鱼,今呼桂鱼,即鳜之音转。
[3]“篛笠”,篛通作箬,竹箬做的斗笠。
韦应物(一首)
韦应物(737—?),长安人。唐玄宗时为三卫郎。建中二年(781)为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江州刺史。贞元初(785左右)为苏州刺史,后世称为“韦苏州”。所作词仅存《三台》、《转应》数曲。
调笑令[1]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2]。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1]本调“仄、平、仄”,凡三换韵。
[2]即焉支山,在甘肃山丹县东。《史记.匈奴传索隐》:“匈奴失焉支山,歌曰: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焉支”通作“燕支”“胭脂”,本植物名,亦叫红蓝,花汁可做成红的颜料。
刘禹锡(五首)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后因王叔文事贬为朗州(今属湖南)司马。元和十年(815)召还,又贬连州刺史。晚为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禹锡在朗州,曾仿民歌为新词。有《刘宾客集》。
竹枝四首[1]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瞿塘[2]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3]。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4]。
[1]《乐府诗集》卷八十一近代曲辞:“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辞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刘禹锡原作有小引。
[2]“瞿塘”亦作瞿唐,长江三峡之一,在四川奉节县。有滟澦堆,在江心。
[3]“畬”,麻韵,音奢。杜甫《秋日夔府咏怀》:“烧畬度地偏。”钱谦益笺引旧注:“楚俗烧榛种田曰畬。先以刀芟治林木曰研畬。其刀以木为柄,刃向曲谓之畬刀。”即所谓“刀耕火种”。耕种三年,田地须休息一次,故用《尔雅》“三岁曰畬”的畬字。
[4]情、晴谐音。古乐府诗廋词,或出谜面,或出谜底。一般多用谜面,如“见莲不分明”,莲者,怜也之类;亦有出谜底者,如“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期者,碁也。或依宋本刘集作“道是无晴还有晴”。《乐府诗集》卷八十一:“一作晴。”作两“情”者出谜底也,作两“晴”者用谜面也,亦有上“情”下“晴”,谐音互见,蕴藉出之者,如清人朱子涵《重刊明钞刘宾客文集》卷二十七作“道是无情还有晴”。“情”“晴”形似音同,流传易误。既各有合于古乐府辞例,自不妨并存。今仍从通行本并作“情”字,而记其异文,以供参考。
浪淘沙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1]满江隈。美人首饰王侯印,尽是沙中浪底来[2]。
[1]许浑《题峡山寺》四首之三:“蛮女半淘金。”金有矿金、沙金诸名称。淘沙金称为“淘金”或“淘沙”。
[2]盖言王侯贵妇之金钱富贵,尽是从劳动男女在沙中浪底之辛勤劳动中得来。本篇在唐人词中,思想性殊高。
白居易(三首)
白居
韩翃(一首)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十三载(754)进士。姬人柳氏,曾为番将沙吒利所夺,后仍归韩。德宗时为中书舍人。
章台柳[1]
章台柳[2],章台柳,往日依依[3]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1]韩翃和柳氏赠答故事,详见许尧佐《章台柳传》(《太平广记》卷四八五)、孟棨《本事诗》。
[2]“章台”,汉长安中街名,见《汉书.张敞传》,是繁华的地方,后来每借称妓院所在。六朝、唐人已用其事与杨柳相连。如费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已映章台陌,复扫长门扉。”崔国辅《少年行》:“章台折杨柳。”《古今诗话》:“汉张敞为京兆尹,走马章台街。街有柳,终唐世曰章台柳。故杜诗云:京兆空柳色。”(《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卷二六七柳部引。《事文类聚》后集卷二十三所引略同,有脱文,引杜诗“柳色”作“柳市”,出杜集别本。杜句在《八哀篇.严武》诗中。《古今诗话》已逸,疑即宋李颀《古今诗话录》见《宋史.艺文志》)
[3]“依依”,柔软貌。《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往日依依”从《全唐诗》本,《章台柳传》引作“颜色青青”,《本事诗》引作“往日青青”。
柳氏(一首)
事迹见前。
杨柳枝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1],纵使君来岂堪折。
[1]《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张志和(一首)
张志和,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唐肃宗时待诏翰林。后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著书名《玄真子》,亦以自号。
渔父
西塞山前[1]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2]肥。青篛笠[3],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一引《乐府记闻》称张志和“往来苕霅间作《渔歌子》词。”西塞山在浙江吴兴县西。
[2]“鳜鱼”,一种大口细鳞,淡黄带褐色的鱼,今呼桂鱼,即鳜之音转。
[3]“篛笠”,篛通作箬,竹箬做的斗笠。
韦应物(一首)
韦应物(737—?),长安人。唐玄宗时为三卫郎。建中二年(781)为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江州刺史。贞元初(785左右)为苏州刺史,后世称为“韦苏州”。所作词仅存《三台》、《转应》数曲。
调笑令[1]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2]。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1]本调“仄、平、仄”,凡三换韵。
[2]即焉支山,在甘肃山丹县东。《史记.匈奴传索隐》:“匈奴失焉支山,歌曰: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焉支”通作“燕支”“胭脂”,本植物名,亦叫红蓝,花汁可做成红的颜料。
刘禹锡(五首)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后因王叔文事贬为朗州(今属湖南)司马。元和十年(815)召还,又贬连州刺史。晚为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禹锡在朗州,曾仿民歌为新词。有《刘宾客集》。
竹枝四首[1]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瞿塘[2]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3]。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4]。
[1]《乐府诗集》卷八十一近代曲辞:“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辞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刘禹锡原作有小引。
[2]“瞿塘”亦作瞿唐,长江三峡之一,在四川奉节县。有滟澦堆,在江心。
[3]“畬”,麻韵,音奢。杜甫《秋日夔府咏怀》:“烧畬度地偏。”钱谦益笺引旧注:“楚俗烧榛种田曰畬。先以刀芟治林木曰研畬。其刀以木为柄,刃向曲谓之畬刀。”即所谓“刀耕火种”。耕种三年,田地须休息一次,故用《尔雅》“三岁曰畬”的畬字。
[4]情、晴谐音。古乐府诗廋词,或出谜面,或出谜底。一般多用谜面,如“见莲不分明”,莲者,怜也之类;亦有出谜底者,如“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期者,碁也。或依宋本刘集作“道是无晴还有晴”。《乐府诗集》卷八十一:“一作晴。”作两“情”者出谜底也,作两“晴”者用谜面也,亦有上“情”下“晴”,谐音互见,蕴藉出之者,如清人朱子涵《重刊明钞刘宾客文集》卷二十七作“道是无情还有晴”。“情”“晴”形似音同,流传易误。既各有合于古乐府辞例,自不妨并存。今仍从通行本并作“情”字,而记其异文,以供参考。
浪淘沙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1]满江隈。美人首饰王侯印,尽是沙中浪底来[2]。
[1]许浑《题峡山寺》四首之三:“蛮女半淘金。”金有矿金、沙金诸名称。淘沙金称为“淘金”或“淘沙”。
[2]盖言王侯贵妇之金钱富贵,尽是从劳动男女在沙中浪底之辛勤劳动中得来。本篇在唐人词中,思想性殊高。
白居易(三首)
白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