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忆前尘立少时:俞平伯点评唐宋词》
分类: txts3
易(772—846),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后为杭州刺史,又为苏州、同州(今属陕西)刺史,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早年与元稹齐名,称“元白”;晚年又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
竹枝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1]月向西。唱得竹枝声咽处,寒猿闇鸟[2]一时啼。
[1]四川奉节白帝山上,西汉末公孙述据此,自号白帝,山、城因此得名。刘备伐东吴败归就死在白帝城。用地名即景,亦有怀古意。
[2]《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白诗《下江陵》“两岸猿声啼不住”,到唐代还是那样。“闇”,同“暗”。传世本《尊前集》,如黄荛圃旧藏明钞本,《唐宋名贤百家词》本,汲古阁本,俱作“闇”,彊村本作“闲”,盖误。残夜鸟啼,作“闇”自好。白氏本集亦作“闇”。
望江南二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2],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3],郡亭枕上看潮头[4],何日更重游。
[1]“谙”,熟悉。
[2]蓝草,蓼蓝,可制靛青。
[3]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作者有《留题天竺灵隐两寺》诗:“宿因月桂落”,自注云:“天竺尝有月中桂子落。”又《东城桂》诗自注:“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这不过是中秋晚上到天竺山中赏月罢了。
[4]“郡亭”,在杭州,盖即虚白亭。作者有《郡亭》诗:“况有虚白亭,坐见海门山。”
温庭筠(九首)
温庭筠(812—?),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大中初(850左右)应进士,不第。黜为方城(今属河南)尉,改隋县(今属湖北)尉,后为国子助教。卒于咸通八年(867)以前。《旧唐书》谓其“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词有《握兰集》、《金荃集》,今不传。惟《花间集》中尚存其词六十六首。诗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
菩萨蛮
小山[1]重叠金明灭[2],鬓云欲度[3]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4]。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5]。
[1]近有两说,或以为“眉山”,或以为“屏山”,许昂霄《词综偶评》:“小山,盖指屏山而言”,说是。若“眉山”不得云“重叠”。
[2]承上屏山,指初日光辉映着金色画屏。或释为“额黄”“金钗”,恐未是。
[3]《词综偶评》:“犹言鬓丝撩乱也。”“度”字含有飞动意。
[4]这里写“打反镜”,措词简明。
[5]“帖”,“贴”字通,和下文金鹧鸪的金字遥接,即贴金,唐代有这种工艺。“襦”,短衣。绣罗襦上,用金箔贴成鹧鸪的花纹。
又[1]
水精帘里颇黎枕[2],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3]。藕丝秋色浅[4],人胜参差翦[5]。双鬓隔香红[6],玉钗头上风[7]。
[1]本词咏立春或人日。全篇上下两片大意从隋薛道衡《人日》诗“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脱化。
[2]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李商隐《偶题》“水纹簟上琥珀枕”,表示光明洁净的境界和这句相类。“颇黎”即玻瓈、玻璃。
[3]张惠言《词选》评注:“江上以下,略叙梦境”,后来说本篇者亦多采用张说。说实了梦境似亦太呆,不妨看作远景,详见《读词偶得》。
[4]当断句,不与下“人胜参差翦”连。藕合色近乎白,故说“秋色浅”,不当是戴在头上花胜的颜色。这里藕丝是借代用法,把所指的本名略去,古词常见。如温庭筠另首《菩萨蛮》“画罗金翡翠”,不言帷帐;李璟《山花子》“手卷真珠上玉钩”不言帘。这里所省名词,当是衣裳。作者另篇《归国遥》:“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可知。李贺《天上谣》:“粉霞红绶藕丝裙。”
[5]“胜”,花胜,以人日为之,亦称“人胜”。《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翦彩为人,或镂金薄(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花胜男女都可以戴;有时亦戴小幡,合称幡胜。到宋时这风俗犹存,见《梦粱录》、《武林旧事》“立春”条。
[6]“香红”指花,即以之代花。着一“隔”字,两鬓簪花,光景分明。
[7]幡胜摇曳,花气摇荡,都在春风中。作者《咏春幡》诗:“玉钗风不定,香步独徘徊。”意境相近。
又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金雁一双飞[1],泪痕沾绣衣。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2]。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3]。
[1]指衣上的绣纹。
[2]“越溪”即若耶溪,北流入镜湖,在浙江绍兴。相传西施浣纱处。本词疑亦借用西施事。或以为越兵入吴经由的越溪,恐未是。杜荀鹤《春宫怨》:“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亦指若耶溪。
[3]上片写宫廷光景;下片写若耶溪,女子
竹枝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1]月向西。唱得竹枝声咽处,寒猿闇鸟[2]一时啼。
[1]四川奉节白帝山上,西汉末公孙述据此,自号白帝,山、城因此得名。刘备伐东吴败归就死在白帝城。用地名即景,亦有怀古意。
[2]《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白诗《下江陵》“两岸猿声啼不住”,到唐代还是那样。“闇”,同“暗”。传世本《尊前集》,如黄荛圃旧藏明钞本,《唐宋名贤百家词》本,汲古阁本,俱作“闇”,彊村本作“闲”,盖误。残夜鸟啼,作“闇”自好。白氏本集亦作“闇”。
望江南二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2],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3],郡亭枕上看潮头[4],何日更重游。
[1]“谙”,熟悉。
[2]蓝草,蓼蓝,可制靛青。
[3]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作者有《留题天竺灵隐两寺》诗:“宿因月桂落”,自注云:“天竺尝有月中桂子落。”又《东城桂》诗自注:“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这不过是中秋晚上到天竺山中赏月罢了。
[4]“郡亭”,在杭州,盖即虚白亭。作者有《郡亭》诗:“况有虚白亭,坐见海门山。”
温庭筠(九首)
温庭筠(812—?),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大中初(850左右)应进士,不第。黜为方城(今属河南)尉,改隋县(今属湖北)尉,后为国子助教。卒于咸通八年(867)以前。《旧唐书》谓其“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词有《握兰集》、《金荃集》,今不传。惟《花间集》中尚存其词六十六首。诗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
菩萨蛮
小山[1]重叠金明灭[2],鬓云欲度[3]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4]。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5]。
[1]近有两说,或以为“眉山”,或以为“屏山”,许昂霄《词综偶评》:“小山,盖指屏山而言”,说是。若“眉山”不得云“重叠”。
[2]承上屏山,指初日光辉映着金色画屏。或释为“额黄”“金钗”,恐未是。
[3]《词综偶评》:“犹言鬓丝撩乱也。”“度”字含有飞动意。
[4]这里写“打反镜”,措词简明。
[5]“帖”,“贴”字通,和下文金鹧鸪的金字遥接,即贴金,唐代有这种工艺。“襦”,短衣。绣罗襦上,用金箔贴成鹧鸪的花纹。
又[1]
水精帘里颇黎枕[2],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3]。藕丝秋色浅[4],人胜参差翦[5]。双鬓隔香红[6],玉钗头上风[7]。
[1]本词咏立春或人日。全篇上下两片大意从隋薛道衡《人日》诗“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脱化。
[2]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李商隐《偶题》“水纹簟上琥珀枕”,表示光明洁净的境界和这句相类。“颇黎”即玻瓈、玻璃。
[3]张惠言《词选》评注:“江上以下,略叙梦境”,后来说本篇者亦多采用张说。说实了梦境似亦太呆,不妨看作远景,详见《读词偶得》。
[4]当断句,不与下“人胜参差翦”连。藕合色近乎白,故说“秋色浅”,不当是戴在头上花胜的颜色。这里藕丝是借代用法,把所指的本名略去,古词常见。如温庭筠另首《菩萨蛮》“画罗金翡翠”,不言帷帐;李璟《山花子》“手卷真珠上玉钩”不言帘。这里所省名词,当是衣裳。作者另篇《归国遥》:“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可知。李贺《天上谣》:“粉霞红绶藕丝裙。”
[5]“胜”,花胜,以人日为之,亦称“人胜”。《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翦彩为人,或镂金薄(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花胜男女都可以戴;有时亦戴小幡,合称幡胜。到宋时这风俗犹存,见《梦粱录》、《武林旧事》“立春”条。
[6]“香红”指花,即以之代花。着一“隔”字,两鬓簪花,光景分明。
[7]幡胜摇曳,花气摇荡,都在春风中。作者《咏春幡》诗:“玉钗风不定,香步独徘徊。”意境相近。
又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金雁一双飞[1],泪痕沾绣衣。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2]。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3]。
[1]指衣上的绣纹。
[2]“越溪”即若耶溪,北流入镜湖,在浙江绍兴。相传西施浣纱处。本词疑亦借用西施事。或以为越兵入吴经由的越溪,恐未是。杜荀鹤《春宫怨》:“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亦指若耶溪。
[3]上片写宫廷光景;下片写若耶溪,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