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眠》
分类: txts3
                    一笑。
进化的先验标本。
我听着广播,驱车驶到港口。我想听古典音乐,然而找不到深夜里播送古典音乐的电台。不管调到哪家电台,播放出来的都是日语摇滚乐。黏糊糊甜得腻人的情歌。没办法,我只得侧耳听着。那让我感到好像来到了遥远的地方。我离莫扎特和海顿都十分遥远。
我把车子停在公园里用白线划分的宽广停车场,关掉引擎。挑选的是四面开阔、路灯下最最明亮的地方。停车场里此外只停着一辆汽车。是年轻人喜欢开的那种车子。白色双门双座跑车。年代久远的老式车。大概是一对恋人吧。说不定没钱住宾馆,便在车厢里边干好事。我为了避免麻烦,把帽子扣得深深的,不让别人认出是个女人。并再次确认车门已经锁好。
朦朦胧胧地眺望四周的风景,我陡然回想起大学一年级与男朋友开车兜风,在车子里相互爱抚的情形。半途他怎么也忍不住,要我让他插进去。可是我说不行。我不愿让任何东西进入自己的身体。我双手放在方向盘上,边听音乐边试着回忆当时的情形,但怎么也想不起那个男朋友的长相。觉得一切都像是遥远的往昔发生的事。
我感到睡不着之前的记忆,仿佛正不断加速离我而去。那是一种非常奇怪的心情。我觉得每天夜晚到来就沉沉入睡那个时期的自己,似乎不是真正的自己,那个时候的记忆不是自己真正的记忆。人就是这样变化的啊,我想。然而其他人都看不到这样的变化。谁都发现不了。只有我自己知道。不管怎么解释,他们恐怕都不相信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就算相信了,恐怕也绝对无法理解我是如何感受的。甚至不愿去理解。大概只会把我告诉他们的事情当作对自己的推论世界的威胁。
然而我的的确确在发生变化。
到底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待了多久,我不清楚。我就这么把双手放在方向盘上,紧闭着双眼,眺望无眠的黑暗。
感觉到人的动静,我醒过神来。我睁开双眼环视四周。有人站在车子外边,试图拉开车门。可是车门当然紧锁着。车子两侧能看见人影。右门边和左门边。看不见脸,也不知穿的什么衣服。只见两个黑影站在那里。
被两个黑影夹在中间,我的思迪让人觉得非常小。小得就像只蛋糕盒子。感觉车身在左右摇晃。咚咚咚,右侧玻璃窗被拳头敲击。但我明白他们不是警察。警察不会那样敲车窗,也不会摇晃车子。我倒吸一口凉气。该怎么办?我心慌意乱,知道腋下汗出如浆。得发动车子,我心想。车钥匙,得转动车钥匙。我伸手抓住钥匙向右转动。听得见马达回转的声音。
然而引擎没有点火。
我的手指哆哆嗦嗦抖个不停。闭上眼睛试着再次转动车钥匙。可仍旧不行。只听见抓挠坚硬墙壁似的声音在同一个地方绕来绕去。而男人们——那两个影子不断摇撼我的车子。摇摆变得越来越剧烈。他们打算将车子掀翻。
出岔子了。我心想。得静下心来思考。静下心来、慢慢地、思考。出岔子了。
出岔子了。
但是,我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岔子。脑海里充塞着浓密的黑暗。它已经不会把我带往任何地方。手仍旧哆哆嗦嗦抖个不停。我拔出车钥匙,试着再次插进去。手指颤抖,无法把钥匙插进孔里。钥匙掉到了地上。我弯下身试图捡起来。然而捡不到。因为车身被摇得左摆右晃。弯身时,我的脑袋重重撞到方向盘上。
我心灰意冷,靠在座椅上双手掩面,然后哭了。我只能哭。泪如泉涌。我孤身一人,被关在这小铁箱里,无处可逃。现在是黑夜最深沉的时刻,男人们仍在摇撼我的汽车。他们要把我的车掀翻。
后记
我写《眠》(《眠り》,此次标题改为《ねむり》)这篇稍稍偏长的短篇小说,是在一九八九年的春天。
当时的情形,我至今记忆犹新。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写不出小说。表达得更准确一点,就是我怎么也没有心思写小说。究其原因有诸多种种,说得笼统一点,大概是因为当时的我在好些方面处于严峻的境遇。无论是作为小说家还是作为个人,都接连不断发生各种令人烦心的事。我刚刚迎来四十岁,大约就年龄而言也恰好处于这类烦心事频频从天而降的时期。虽说《挪威的森林》和《舞!舞!舞!>两部长篇小说刚刚大获成功,可是连我自己都知道,心,变得僵硬而冷漠。
那一时期我在罗马城靠近梵蒂冈的公寓里居住。在日照并不太好的窗前摆上桌子,一边眺望着外边繁华热闹的大街一边工作。几乎没有什么社交,只有我们夫妻二人默默度日。因为无心写小说,前一年的秋天花了一个月时间,和摄影师驱车去希腊与土耳其旅行了一圈,写了本游记。旅行相当艰辛,我是又黑又瘦地回到了罗马。在那里越过一冬,不久春天再度到来。记得在那期间,我一直都在孜孜不倦地做翻译工作。
然而随着春天到来,户外的光线渐渐变得明亮,我能感觉心中迄今冻得僵硬的东西,一点点地开始变软、融化。我在案前落座,打开文字处理机的电源,开始写起睽违已久的小说来。于是仿佛倾吐积蓄已久的东西,我几乎一气呵成地写出《眠》和《电视人》。这两部作品在我心里是两件套。我记得不太清楚,好像先写的是《眠》。
如今重新读来,与我一贯的短篇小说相比,这两部作品都让人觉得稍显亢奋。恐怕是我当时心境的反映吧。但总而言之,我就是借助这两个短篇,得以成功地重新返
                
                
                
                    进化的先验标本。
我听着广播,驱车驶到港口。我想听古典音乐,然而找不到深夜里播送古典音乐的电台。不管调到哪家电台,播放出来的都是日语摇滚乐。黏糊糊甜得腻人的情歌。没办法,我只得侧耳听着。那让我感到好像来到了遥远的地方。我离莫扎特和海顿都十分遥远。
我把车子停在公园里用白线划分的宽广停车场,关掉引擎。挑选的是四面开阔、路灯下最最明亮的地方。停车场里此外只停着一辆汽车。是年轻人喜欢开的那种车子。白色双门双座跑车。年代久远的老式车。大概是一对恋人吧。说不定没钱住宾馆,便在车厢里边干好事。我为了避免麻烦,把帽子扣得深深的,不让别人认出是个女人。并再次确认车门已经锁好。
朦朦胧胧地眺望四周的风景,我陡然回想起大学一年级与男朋友开车兜风,在车子里相互爱抚的情形。半途他怎么也忍不住,要我让他插进去。可是我说不行。我不愿让任何东西进入自己的身体。我双手放在方向盘上,边听音乐边试着回忆当时的情形,但怎么也想不起那个男朋友的长相。觉得一切都像是遥远的往昔发生的事。
我感到睡不着之前的记忆,仿佛正不断加速离我而去。那是一种非常奇怪的心情。我觉得每天夜晚到来就沉沉入睡那个时期的自己,似乎不是真正的自己,那个时候的记忆不是自己真正的记忆。人就是这样变化的啊,我想。然而其他人都看不到这样的变化。谁都发现不了。只有我自己知道。不管怎么解释,他们恐怕都不相信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就算相信了,恐怕也绝对无法理解我是如何感受的。甚至不愿去理解。大概只会把我告诉他们的事情当作对自己的推论世界的威胁。
然而我的的确确在发生变化。
到底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待了多久,我不清楚。我就这么把双手放在方向盘上,紧闭着双眼,眺望无眠的黑暗。
感觉到人的动静,我醒过神来。我睁开双眼环视四周。有人站在车子外边,试图拉开车门。可是车门当然紧锁着。车子两侧能看见人影。右门边和左门边。看不见脸,也不知穿的什么衣服。只见两个黑影站在那里。
被两个黑影夹在中间,我的思迪让人觉得非常小。小得就像只蛋糕盒子。感觉车身在左右摇晃。咚咚咚,右侧玻璃窗被拳头敲击。但我明白他们不是警察。警察不会那样敲车窗,也不会摇晃车子。我倒吸一口凉气。该怎么办?我心慌意乱,知道腋下汗出如浆。得发动车子,我心想。车钥匙,得转动车钥匙。我伸手抓住钥匙向右转动。听得见马达回转的声音。
然而引擎没有点火。
我的手指哆哆嗦嗦抖个不停。闭上眼睛试着再次转动车钥匙。可仍旧不行。只听见抓挠坚硬墙壁似的声音在同一个地方绕来绕去。而男人们——那两个影子不断摇撼我的车子。摇摆变得越来越剧烈。他们打算将车子掀翻。
出岔子了。我心想。得静下心来思考。静下心来、慢慢地、思考。出岔子了。
出岔子了。
但是,我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岔子。脑海里充塞着浓密的黑暗。它已经不会把我带往任何地方。手仍旧哆哆嗦嗦抖个不停。我拔出车钥匙,试着再次插进去。手指颤抖,无法把钥匙插进孔里。钥匙掉到了地上。我弯下身试图捡起来。然而捡不到。因为车身被摇得左摆右晃。弯身时,我的脑袋重重撞到方向盘上。
我心灰意冷,靠在座椅上双手掩面,然后哭了。我只能哭。泪如泉涌。我孤身一人,被关在这小铁箱里,无处可逃。现在是黑夜最深沉的时刻,男人们仍在摇撼我的汽车。他们要把我的车掀翻。
后记
我写《眠》(《眠り》,此次标题改为《ねむり》)这篇稍稍偏长的短篇小说,是在一九八九年的春天。
当时的情形,我至今记忆犹新。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写不出小说。表达得更准确一点,就是我怎么也没有心思写小说。究其原因有诸多种种,说得笼统一点,大概是因为当时的我在好些方面处于严峻的境遇。无论是作为小说家还是作为个人,都接连不断发生各种令人烦心的事。我刚刚迎来四十岁,大约就年龄而言也恰好处于这类烦心事频频从天而降的时期。虽说《挪威的森林》和《舞!舞!舞!>两部长篇小说刚刚大获成功,可是连我自己都知道,心,变得僵硬而冷漠。
那一时期我在罗马城靠近梵蒂冈的公寓里居住。在日照并不太好的窗前摆上桌子,一边眺望着外边繁华热闹的大街一边工作。几乎没有什么社交,只有我们夫妻二人默默度日。因为无心写小说,前一年的秋天花了一个月时间,和摄影师驱车去希腊与土耳其旅行了一圈,写了本游记。旅行相当艰辛,我是又黑又瘦地回到了罗马。在那里越过一冬,不久春天再度到来。记得在那期间,我一直都在孜孜不倦地做翻译工作。
然而随着春天到来,户外的光线渐渐变得明亮,我能感觉心中迄今冻得僵硬的东西,一点点地开始变软、融化。我在案前落座,打开文字处理机的电源,开始写起睽违已久的小说来。于是仿佛倾吐积蓄已久的东西,我几乎一气呵成地写出《眠》和《电视人》。这两部作品在我心里是两件套。我记得不太清楚,好像先写的是《眠》。
如今重新读来,与我一贯的短篇小说相比,这两部作品都让人觉得稍显亢奋。恐怕是我当时心境的反映吧。但总而言之,我就是借助这两个短篇,得以成功地重新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