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日!知日!这次彻底了解日本02》
分类: txts3
                    祭,就是把神从神殿中请出来的意思。神轿在最开始其实是专供天皇等贵人乘坐的工具,但是为了给高贵的神配上最高级别的移动工具,“神轿”这一名称就直接给借用过来了。在祭典过程中,神的灵会分成好几份,分别用不同的神轿来搬运,这样一来各个地区的人们就都能够受到神明的眷顾了。祭典结束之后,神轿就会被收纳回神社的神轿库里,等到下一次祭典时才会再次使用。
神社一年到头会举办很多次祭典,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应该是春祭和秋祭。在日本农村,这两个祭典格外受重视,主要是因为它们与农耕的关系十分密切。
春祭在耕作之前举行,是为了祈祷作物好好生长,有一个好收成。一般来说,春祭都是由神职人员低调地举办的。相比之下,别名“新尝祭”的秋祭就热闹多了。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向神明感谢丰收的祭典,可以算作农家一年一度欢庆的时刻。
有了春祭、秋祭,自然还有夏祭和冬祭,其中夏祭的规模要大很多。
与春祭、秋祭不同的是,夏祭与农耕关系不大,而是跟工商业挂上了钩。夏祭一般在7月中下旬举行,那正是日本一年中最高温、潮湿的时期,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染上疫病。镰仓时代日本的工商业得到发展,某些大城市的人口越来越集中,增大了人们对疫病的恐慌,以清除疫病为主题的夏祭于是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京都的祇园祭。
京都的祇园社从平安时代就开始祭祀镇压疫病的牛头天王。镰仓时代的京都人口密集,人们面对疫病人心惶惶,这就给了祇园社大力发展的客观条件。到了室町时代,祇园祭已经演化出了华丽的特色项目——山鉾巡行。鉾是“长矛”的意思,祇园祭的花车上载有68根长矛,代表着当时日本全境的68个小国。这些长矛上全部附有牛头天王的神灵,花车载着它们在京都市内四处游行,驱赶走可能招致瘟疫的恶灵。
祇园祭兴盛起来之后,日本其他地方也纷纷开始举办大规模的夏祭。
1.8 传统活动中的神道
日本一年当中的很多传统活动都与神道有着紧密关联。
正月(1月1日)曾经是日本农耕时代最重要的节日。古代的日本人认为,每年的1月1日和7月1日都是祖灵回到人间的日子。这个祖灵叫作“岁神”,是带来丰收的农耕神。“岁”(“とし”)在古典日语里就是“丰收”的意思。
到了后来,7月1日的祭祀活动慢慢演化成了后来的盂兰盆节,1月1日庆祝岁神的祭典则越办越大。由于1月1日代表着新年的到来,“岁神”的含义也渐渐转化成了“在新年造访的神”,名称也随之变成了“年神”。
现在日本人在正月举办的一些传统活动都是在很早的时候就创立的。为了把年神迎回家,日本人会做一大桌好菜,上演一系列节目,就是要竭尽所能盛情款待年神。每到年末,日本家庭都会举行大扫除,这都是为了让家里尽可能少一些污秽,以干干净净的状态迎接年神。每年的最后一天日本人也一定要好好地洗澡,让自己在正月到来之前保持洁净。
和中国一样,日本一到年末就会有各种热闹喜庆的活动,比如交换新年礼物、开联欢晚会,或是去商场购物血拼。在神道里,人人都能幸福的场景是神所乐于看到的,所以完全可以把人们过年时幸福的状态看成是对年神的一种欢迎。
一到年末,人们都会想着法子让别人开心。交换礼物是为了让过去一年中帮助过自己的人感到快乐,开联欢晚会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够沉浸在欢乐的氛围里,在过去,很多商家还会故意把罕见的商品放到年末进行抛售,就是为了让顾客开心。
很多以神道为基础的传统活动和仪式其实都基于一个理念——人神同乐。因此很多传统活动少有严肃的形式感,而更加注重人和人之间亲密无间的交流。
所谓神道,与其说是一种宗教,不如说更像是一个民族的愿景——“祭祀神明,珍视自然,向往人和人相互信赖、相互帮助的世界”。这可以算作神道这个宗教的教义了。
《无法阻挡的武士流》
武士上层都是从皇家分下来的“源”、“平”这些姓,曾经是贵族。下层就是地方的保镖,是原来贵族庄园里的保镖。他们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武士集团,刚崛起的时候,武士被极度看不起,他们也不会老老实实地去守护什么。后来武士集团中出现了平清盛这个天才。他觉得,干吗要一直当个走狗呢,自己来掌握政治不是很好,于是他开创了这个传统,武士开始掌权。
武士集团后来形成一股势力,主要是在西部的平家和在东部的源家。这两个家族厮杀了好几回。表面上看来是几位天皇和上皇(退位的天皇)之间的内斗,再往深一层看,是藤原等公卿打着天皇、上皇的旗号的内斗,实际上正经动刀子和真正造成矛盾的就是源、平这两个武士集团的互斗和内部互殴。
平清盛可以说建立了最早的武士政权,但这个武士政权被他贵族化了,因为他长年镇守京都,很多子弟后来又把自己的根据地放在京都,后来还想拉着天皇一块儿迁到福原,这太公卿化了,中下层的武士对他不忠心。而源家,源赖朝、源义仲、源义经都被流放在外,他们就和地方上的这些中下级武士结合得更紧密,后来他们能够卷土重来,把平家打败。
比如说黄濑川之战,当时平家拉了7万兵马前来讨伐。其实源氏的兵马不过几千人,源
                
                
                
                    神社一年到头会举办很多次祭典,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应该是春祭和秋祭。在日本农村,这两个祭典格外受重视,主要是因为它们与农耕的关系十分密切。
春祭在耕作之前举行,是为了祈祷作物好好生长,有一个好收成。一般来说,春祭都是由神职人员低调地举办的。相比之下,别名“新尝祭”的秋祭就热闹多了。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向神明感谢丰收的祭典,可以算作农家一年一度欢庆的时刻。
有了春祭、秋祭,自然还有夏祭和冬祭,其中夏祭的规模要大很多。
与春祭、秋祭不同的是,夏祭与农耕关系不大,而是跟工商业挂上了钩。夏祭一般在7月中下旬举行,那正是日本一年中最高温、潮湿的时期,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染上疫病。镰仓时代日本的工商业得到发展,某些大城市的人口越来越集中,增大了人们对疫病的恐慌,以清除疫病为主题的夏祭于是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京都的祇园祭。
京都的祇园社从平安时代就开始祭祀镇压疫病的牛头天王。镰仓时代的京都人口密集,人们面对疫病人心惶惶,这就给了祇园社大力发展的客观条件。到了室町时代,祇园祭已经演化出了华丽的特色项目——山鉾巡行。鉾是“长矛”的意思,祇园祭的花车上载有68根长矛,代表着当时日本全境的68个小国。这些长矛上全部附有牛头天王的神灵,花车载着它们在京都市内四处游行,驱赶走可能招致瘟疫的恶灵。
祇园祭兴盛起来之后,日本其他地方也纷纷开始举办大规模的夏祭。
1.8 传统活动中的神道
日本一年当中的很多传统活动都与神道有着紧密关联。
正月(1月1日)曾经是日本农耕时代最重要的节日。古代的日本人认为,每年的1月1日和7月1日都是祖灵回到人间的日子。这个祖灵叫作“岁神”,是带来丰收的农耕神。“岁”(“とし”)在古典日语里就是“丰收”的意思。
到了后来,7月1日的祭祀活动慢慢演化成了后来的盂兰盆节,1月1日庆祝岁神的祭典则越办越大。由于1月1日代表着新年的到来,“岁神”的含义也渐渐转化成了“在新年造访的神”,名称也随之变成了“年神”。
现在日本人在正月举办的一些传统活动都是在很早的时候就创立的。为了把年神迎回家,日本人会做一大桌好菜,上演一系列节目,就是要竭尽所能盛情款待年神。每到年末,日本家庭都会举行大扫除,这都是为了让家里尽可能少一些污秽,以干干净净的状态迎接年神。每年的最后一天日本人也一定要好好地洗澡,让自己在正月到来之前保持洁净。
和中国一样,日本一到年末就会有各种热闹喜庆的活动,比如交换新年礼物、开联欢晚会,或是去商场购物血拼。在神道里,人人都能幸福的场景是神所乐于看到的,所以完全可以把人们过年时幸福的状态看成是对年神的一种欢迎。
一到年末,人们都会想着法子让别人开心。交换礼物是为了让过去一年中帮助过自己的人感到快乐,开联欢晚会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够沉浸在欢乐的氛围里,在过去,很多商家还会故意把罕见的商品放到年末进行抛售,就是为了让顾客开心。
很多以神道为基础的传统活动和仪式其实都基于一个理念——人神同乐。因此很多传统活动少有严肃的形式感,而更加注重人和人之间亲密无间的交流。
所谓神道,与其说是一种宗教,不如说更像是一个民族的愿景——“祭祀神明,珍视自然,向往人和人相互信赖、相互帮助的世界”。这可以算作神道这个宗教的教义了。
《无法阻挡的武士流》
武士上层都是从皇家分下来的“源”、“平”这些姓,曾经是贵族。下层就是地方的保镖,是原来贵族庄园里的保镖。他们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武士集团,刚崛起的时候,武士被极度看不起,他们也不会老老实实地去守护什么。后来武士集团中出现了平清盛这个天才。他觉得,干吗要一直当个走狗呢,自己来掌握政治不是很好,于是他开创了这个传统,武士开始掌权。
武士集团后来形成一股势力,主要是在西部的平家和在东部的源家。这两个家族厮杀了好几回。表面上看来是几位天皇和上皇(退位的天皇)之间的内斗,再往深一层看,是藤原等公卿打着天皇、上皇的旗号的内斗,实际上正经动刀子和真正造成矛盾的就是源、平这两个武士集团的互斗和内部互殴。
平清盛可以说建立了最早的武士政权,但这个武士政权被他贵族化了,因为他长年镇守京都,很多子弟后来又把自己的根据地放在京都,后来还想拉着天皇一块儿迁到福原,这太公卿化了,中下层的武士对他不忠心。而源家,源赖朝、源义仲、源义经都被流放在外,他们就和地方上的这些中下级武士结合得更紧密,后来他们能够卷土重来,把平家打败。
比如说黄濑川之战,当时平家拉了7万兵马前来讨伐。其实源氏的兵马不过几千人,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