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日!知日!这次彻底了解日本03》
分类: txts3
那烂陀寺建造的,还请了那烂陀寺的纯约法师亲自来监工,它所处的地势非常高,大约海拔1900米,金阁寺本身又有30多米高,所以可以说是高耸入云。
1.3 神仙们住在哪儿?
除了佛教建筑,日本的另一类宗教建筑就是神社。
日本的本土宗教是神道,信仰神道的人认为神存在于大千世界万物万象当中,山、木、水、石都各有各的神仙,而神社就是用来朝拜各路神仙的场所。
神社的大门,类似于中国的牌坊,两边各一根柱子,中间架着一块横木,叫作鸟居。穿过鸟居,有一条小径,一直通往神社的正殿,路两旁立着很多石灯笼。每个神社都有“手水舍”,供参拜者洗手或漱口。正殿门口立有一对狛犬,类似于中国的石狮子,守护着神社。佛教传入日本之后,神社建筑也受到佛教建筑的一些影响,比如把柱子涂成红色,把墙壁涂成白色。
伊势神宫是日本格位最高的神社,本来它就叫“神宫”,只是为了区别其他神宫,才把它所在的伊势市的地名加了上去。就像说到赏花,日本人就会自动想到樱花一样,说到神宫,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伊势神宫。神宫的主体建筑是供奉天照大神的“皇大神宫”和供奉掌管天照大神衣食住的丰受大神的“丰受大神宫”,分别叫“内宫”和“外宫”,两座建筑相隔约4千米。除这两座正宫外,伊势神宫还包括14座别宫等123座大小神社,全部面积达5500公顷,足足占了伊势市1/3的面积。
天照大神被视为皇室的祖先神,但是伊势神宫远离首都,而且有确切记载的第一位参拜伊势神宫的天皇已是近代的明治天皇,所以有很多人认为天照大神并非皇室的祖先神,而是皇室非常忌惮的神灵,因为担心神灵作祟,才选在远离首都的地点供奉,历代天皇也从不去参拜。
为什么这么重要的神宫要建在非京都也非东京的地方呢?谁也没有确切的答案,不过有这样一个神话传说:2000年前,垂仁天皇的公主倭姬命为天照大神选择永久居住地,看中了有山有水、气候温暖的伊势。不管怎么说,伊势神宫在日本老百姓心中的地位都是至高无上的,江户时代的一首民谣《参拜伊势》中唱道:“欲去伊势,欲见伊势路,至少此生去一次。”
1.4 喝茶就得找个“高大上”的地方
日本的茶道在是禅僧倡导下兴起的,禅僧喝茶有一个很朴实的目的,就是为了诵经打坐时不犯困,后来传播到老百姓中间,就变成了一件很“高大上”的事情,并建造了专门喝茶的地方,也就是茶道建筑。
茶道建筑分为两个部分,主体叫茶室,是大家喝茶、参悟的地方,外围叫茶庭,用来把茶室和外面的尘世隔绝开。茶道建筑受很多方面的影响,比如中国的园林建筑、禅僧的生活态度,甚至包括从中国传来的水墨画,所以茶道建筑由内而外散发着洗练、素雅、清幽的气息。
首先来说说茶室。茶室的入口很特别,跟其他日式建筑的拉门不同,茶室的入口差不多是一个正方形,只有70厘米高,必须跪着才能进去(胖子就比较尴尬了)。茶道建筑追求一种极致的自然美,所以材料都是原木、原竹、树皮、泥土、毛石,连电灯都不用,全靠窗户采光,更不可能刷油漆。茶室的地面铺的是榻榻米,它是一种用草编成的席子,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非常适合日本的风土气候。茶室里摆放着壁龛,壁龛被认为是茶室的灵魂。
茶室有很多派系,其中最流行的是草庵风茶室。草庵风茶室非常小,一般只有不到5个榻榻米大,最小的只能铺两个榻榻米。茶室里几乎没有任何装饰,唯一的艺术品,可以是一幅画、一瓶茶花、一只碗,甚至只是一套茶具。草庵风茶室直接影响了住宅建筑,日本有一种田舍风住宅叫数寄屋,就是草庵风格。
相对于茶室,茶庭就比较复杂了。茶庭是用来隔绝尘世的,但面积一般都很小,分为内庭和外庭,靠一扇中门区隔。内庭和外庭都有一个洗手钵,客人可以用它洗手、漱口,甚至还可以洗澡(有洗脱俗念的意味,可不是真的淋浴泡澡)。除了洗手钵,内庭和外庭还都有一个厕所,不过只有外庭的厕所可以使用,内庭的厕所只能够观赏,所以叫“饰厕”。
草庵茶庭四周是围篱,正门到茶室中间有一条园路,路两侧铺着碎石和白沙,铺成干枯的小溪的样子,有的还会在上面架桥。从正门到茶室一路会经过寄付(门口等待室)、中门、待合(等待室)、雪隐(也就是厕所)、灯笼、洗手钵等待客区域。
茶庭里种的植物也有要求,一般是松、杉、柏、石楠、樟、竹、枫,最好是四季常绿的,不能有香气,因为香气会蛊惑人心,对修行不利。另外,这些植物不能有花朵,以免花香与茶花的香味混淆。最后桃树、梨树也是不可以种的,理由是它们太不清新脱俗,会破坏茶室“市中之山居”的气氛。冬天的茶庭里会落满干松针,营造出古朴、幽静的氛围,也算是日式小清新的一种体现吧。
日本饮茶界“一哥”千利休说,茶庭应该“六分用,四分赏”。他有个著名的死对头丰臣秀吉,两个人因为茶文化有过多次交手。有一回,丰臣秀吉向千利休讨教饮茶艺术,没想到千利休爱答不理地说:“把炭放进炉子里,等水开到适当程度,加上茶叶使其产生适当的味道。按照花的生长情形,把花插在瓶子里。在夏天的时候使人想到凉
1.3 神仙们住在哪儿?
除了佛教建筑,日本的另一类宗教建筑就是神社。
日本的本土宗教是神道,信仰神道的人认为神存在于大千世界万物万象当中,山、木、水、石都各有各的神仙,而神社就是用来朝拜各路神仙的场所。
神社的大门,类似于中国的牌坊,两边各一根柱子,中间架着一块横木,叫作鸟居。穿过鸟居,有一条小径,一直通往神社的正殿,路两旁立着很多石灯笼。每个神社都有“手水舍”,供参拜者洗手或漱口。正殿门口立有一对狛犬,类似于中国的石狮子,守护着神社。佛教传入日本之后,神社建筑也受到佛教建筑的一些影响,比如把柱子涂成红色,把墙壁涂成白色。
伊势神宫是日本格位最高的神社,本来它就叫“神宫”,只是为了区别其他神宫,才把它所在的伊势市的地名加了上去。就像说到赏花,日本人就会自动想到樱花一样,说到神宫,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伊势神宫。神宫的主体建筑是供奉天照大神的“皇大神宫”和供奉掌管天照大神衣食住的丰受大神的“丰受大神宫”,分别叫“内宫”和“外宫”,两座建筑相隔约4千米。除这两座正宫外,伊势神宫还包括14座别宫等123座大小神社,全部面积达5500公顷,足足占了伊势市1/3的面积。
天照大神被视为皇室的祖先神,但是伊势神宫远离首都,而且有确切记载的第一位参拜伊势神宫的天皇已是近代的明治天皇,所以有很多人认为天照大神并非皇室的祖先神,而是皇室非常忌惮的神灵,因为担心神灵作祟,才选在远离首都的地点供奉,历代天皇也从不去参拜。
为什么这么重要的神宫要建在非京都也非东京的地方呢?谁也没有确切的答案,不过有这样一个神话传说:2000年前,垂仁天皇的公主倭姬命为天照大神选择永久居住地,看中了有山有水、气候温暖的伊势。不管怎么说,伊势神宫在日本老百姓心中的地位都是至高无上的,江户时代的一首民谣《参拜伊势》中唱道:“欲去伊势,欲见伊势路,至少此生去一次。”
1.4 喝茶就得找个“高大上”的地方
日本的茶道在是禅僧倡导下兴起的,禅僧喝茶有一个很朴实的目的,就是为了诵经打坐时不犯困,后来传播到老百姓中间,就变成了一件很“高大上”的事情,并建造了专门喝茶的地方,也就是茶道建筑。
茶道建筑分为两个部分,主体叫茶室,是大家喝茶、参悟的地方,外围叫茶庭,用来把茶室和外面的尘世隔绝开。茶道建筑受很多方面的影响,比如中国的园林建筑、禅僧的生活态度,甚至包括从中国传来的水墨画,所以茶道建筑由内而外散发着洗练、素雅、清幽的气息。
首先来说说茶室。茶室的入口很特别,跟其他日式建筑的拉门不同,茶室的入口差不多是一个正方形,只有70厘米高,必须跪着才能进去(胖子就比较尴尬了)。茶道建筑追求一种极致的自然美,所以材料都是原木、原竹、树皮、泥土、毛石,连电灯都不用,全靠窗户采光,更不可能刷油漆。茶室的地面铺的是榻榻米,它是一种用草编成的席子,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非常适合日本的风土气候。茶室里摆放着壁龛,壁龛被认为是茶室的灵魂。
茶室有很多派系,其中最流行的是草庵风茶室。草庵风茶室非常小,一般只有不到5个榻榻米大,最小的只能铺两个榻榻米。茶室里几乎没有任何装饰,唯一的艺术品,可以是一幅画、一瓶茶花、一只碗,甚至只是一套茶具。草庵风茶室直接影响了住宅建筑,日本有一种田舍风住宅叫数寄屋,就是草庵风格。
相对于茶室,茶庭就比较复杂了。茶庭是用来隔绝尘世的,但面积一般都很小,分为内庭和外庭,靠一扇中门区隔。内庭和外庭都有一个洗手钵,客人可以用它洗手、漱口,甚至还可以洗澡(有洗脱俗念的意味,可不是真的淋浴泡澡)。除了洗手钵,内庭和外庭还都有一个厕所,不过只有外庭的厕所可以使用,内庭的厕所只能够观赏,所以叫“饰厕”。
草庵茶庭四周是围篱,正门到茶室中间有一条园路,路两侧铺着碎石和白沙,铺成干枯的小溪的样子,有的还会在上面架桥。从正门到茶室一路会经过寄付(门口等待室)、中门、待合(等待室)、雪隐(也就是厕所)、灯笼、洗手钵等待客区域。
茶庭里种的植物也有要求,一般是松、杉、柏、石楠、樟、竹、枫,最好是四季常绿的,不能有香气,因为香气会蛊惑人心,对修行不利。另外,这些植物不能有花朵,以免花香与茶花的香味混淆。最后桃树、梨树也是不可以种的,理由是它们太不清新脱俗,会破坏茶室“市中之山居”的气氛。冬天的茶庭里会落满干松针,营造出古朴、幽静的氛围,也算是日式小清新的一种体现吧。
日本饮茶界“一哥”千利休说,茶庭应该“六分用,四分赏”。他有个著名的死对头丰臣秀吉,两个人因为茶文化有过多次交手。有一回,丰臣秀吉向千利休讨教饮茶艺术,没想到千利休爱答不理地说:“把炭放进炉子里,等水开到适当程度,加上茶叶使其产生适当的味道。按照花的生长情形,把花插在瓶子里。在夏天的时候使人想到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