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日!知日!这次彻底了解日本04》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以三支笙和三支龙笛,全是管乐器。
雅乐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3/1-20060315542U57.jpg" />
日本筝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3/1-20060315542UU.jpg" />
筚篥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3/1-20060315542T15.jpg" />
龙笛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3/1-20060315542Y29.jpg" />
太鼓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3/1-20060315542UV.jpg" />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3/1-20060315542RX.jpg" />
羯鼓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3/1-20060315542U13.jpg" />
琵琶
宫内厅每年秋天都会在皇居举行面向公众开放的大型雅乐演出,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前去体验一番。

1.4 只有人声的音乐佛教音乐
日本的佛教音乐有什么特点呢?事实上,除了念经之外,僧人们在做法事时还会颂唱一种赞美佛祖的歌。
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最为兴盛,佛教音乐大约也是在这一时期传入日本的。最初进入日本的佛教音乐要么是梵文要么是汉文,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良才诞生了歌词和韵律都日本味儿十足的和式佛教音乐,至今日本的佛教音乐也有梵文、汉文和日文三种。
佛教是释迦牟尼创立的宗教,佛教音乐赞美的对象自然是释迦牟尼。但在日本,各处的寺院里供奉的不仅有释迦牟尼,还有弥勒佛、不动明王等。
僧人们在演唱佛教音乐时或是独唱或是合唱,或是轮唱,从头到尾都只有一条旋律线,而不像西方的唱诗班那样分声部表演。而且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日本音乐,佛教音乐基本上都是由人声构成的,即便有乐器也多是打击乐器。比如,木鱼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常在佛教音乐中登场的乐器。
根据宗派的不同,有时佛教音乐在表演过程中还会加入舞蹈和一些弦乐器,这些都是受雅乐影响的结果。到江户时代为止,奈良的雅乐演奏家都从属于当地的兴福寺,而大阪的雅乐演奏家则来自当地的四天王寺座下。雅乐和佛教音乐的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1.5 大将军们的最爱能乐
相比起雅乐和佛教音乐,能乐应该是全世界范围内知名度最高的日本传统艺术。在2002年,能乐还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能乐在日语里意为“有情节的艺能”,实际上由能剧和狂言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组成。其中能剧类似于西方的歌舞剧,演员在表演时会戴上一种绘有特定角色的能面,而且能剧与宗教的关系密切,多表现神与人的灵魂的故事。狂言是偏庶民的一种艺术,两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逗乐。能剧讲求的是仪式性和美学氛围,而狂言主要就是为了让人发笑。但能剧和狂言总是同时同台演出,所以从明治时代开始就逐渐统称为能乐。
能乐一开始叫猿乐,也是一种从亚欧大陆漂洋过海来到日本的舶来品,内容包含歌舞、模仿、杂技等,是一种大杂烩的表演艺术。到了平安时代,猿乐发展成以模仿和搞笑为主的短剧,这就是最早的狂言。镰仓时代,猿乐的表演者在参加寺庙活动时发展出了一套歌舞,这就是能剧的原型。而真正让能剧在日本发扬光大的是出生于镰仓幕府灭亡那年的观阿弥和儿子世阿弥。
观阿弥和世阿弥原本在京都的熊野神社表演能剧,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第一次观看就迷住了。那时年满12岁的世阿弥已是一位英气逼人的美少年,再加上无与伦比的表演才华,惹得足利义满心动不已,随后便开始对能剧进行大力扶持。而足利义满当年才17岁。
足利义满在任期间正是室町幕府的全盛期,日本上下一派繁荣。作为足利义满亲近的人,世阿弥自然受到了各路人士的礼遇和厚待。本来是庶民艺术的能剧也随之登堂入室,和雅乐一同成为统治阶级欣赏的艺术。
父亲观阿弥对能剧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能剧形式的改造上。观阿弥是一位演技精湛的全能型表演艺术家,他把当时仍然以模仿剧为主的能剧改造得艺风更为优美,并且将当时流行歌舞的节奏和旋律引入能剧,使能剧的音乐表现力更强。如今我们所说的能剧的精髓,其中之一便是观阿弥始创的韵律这一部分。
世阿弥进一步提高了能剧的艺术性,著有能剧理论书《风姿花传》,创立了与现实能相对应的梦幻能。现实能讲述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故事,而梦幻能则包含超越现实的梦幻成分。在表演中,上半场,一个由妖怪幻化的乡人向行脚僧讲述当地流传的一些鬼怪故事,在快结束时暗示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后退场;下半场,妖怪现出原形,一边跳舞一边叙述自己的哀怨,等日出时突然消失,原来这一切都是僧人的梦……这种桥段就是典型的“复式梦幻能”。
丰臣秀吉也是历史上有名的能剧迷,他甚至专门让人创作出了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