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失忆人》
分类: txts3
托词和遮羞布”。希波克拉底还嘲讽这些人认为患者的癫痫是众神的显灵:“比如说,若是患者出现山羊一样的举止,或是磨牙,又或是右半身抽搐,他们便说那是众神之母所致。而若患者说话的语调尖利而有力,他们便将这种状态比作一匹马,并说这是波塞冬(Poseidon)[2]所致。若是由于疾病而导致常见的失禁,那么恩诺迪亚[3](Enodia)就脱不了干系;若是患者的粪便像鸟粪一样细小而浓稠,那便是阿波罗(Apollo Nomius)[4]的造化,而若是病人口吐白沫且双脚乱踢,阿瑞斯(Ares)[5]便要受到咎责。”
希波克拉底否认了这些宗教性的解释,自己提出了惊人的假说:“大脑是此病根源,”他写道,“而这种重大疾病是如何形成的,如何造成痛苦的,现在我将一一阐明。”
当然,希波克拉底接下来对癫痫的病原学解释,并未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在他看来,大脑是个气动的器官,由粘液和胆汁交替驱动。它精密地受控于风,若是在不恰当的时间里,不适宜的风吹到了不适宜的人,便会造成灾祸。举个例子,若是西风一直吹袭着粘液质的儿童,那么这可能使儿童的脑子进入暂时的“混沌”,此时便会出现癫痫症状。希波克拉底对这类儿童的处方是,避开西风而置身北风中,很可能北风能重塑其大脑并让他们恢复正常。
希波克拉底的建树并不在于找到了癫痫的成因和治疗方法(他两者都没找到),而在于他开启了一种正确的视角:关注点不再限于天堂或是奥林匹斯山(Mount Olympus),而是进入了我们头颅内那个更加神秘的地带。
自那之后许多年,很多医生都跟随着希波克拉底的脚步,与癫痫这种问题做斗争,他们向着大脑更深处冒险,想要寻求一种对这种“神圣病”的世俗化解释。
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有个骑行者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的一条街上撞到了那个小男孩,医生们才找到了些许答案。
让我们想象一下自己就身处亨利的头颅里。
让我们想象一下在自行车撞击到亨利之后,在他落地之前的片刻,当时他既不是站着,也没有躺在地上,而是悬浮在空中。
他的大脑也在漂浮着。大脑浸泡在温暖的脑脊液中,同时一切的鲜活感知都往来其间。单车撞击带来的疼痛,双脚骨折的情景,地面极速靠近的画面,自己不由自主喘息的声音,卷发飘扬如同悬在空中的感觉——所有的感受都从其视网膜、听觉通道、皮肤、前庭平衡系统的神经中传播开来,冲击到大脑。大脑将其加工为一种多维度的混合体,即我们体验到的即时知觉。
现在我们来想象一下那次撞击。
亨利的左侧头部重重地撞击在地,其眉毛上方的额头上拉出了一条又深又长的伤口。接着他的大脑便受到了扭矩力的作用——这是一种扭曲其脑内左右位置的力量。与此同时,这种力量在满是液体的脑腔里面搅动,冲撞着纤薄的软脑膜以及稍厚一些的蛛网膜和硬脑膜,它的力量压迫着这一切,直到脑中的坚硬屏障支离破碎。他的大脑变形了。这种形变可以贴切地类比为一个橡胶球撞击到坚硬的表面而后弹开。若是它运动得够快,反弹得足够厉害,就会再次挤压到几个隔离层,而这些隔离层通常起保护作用,不过这一次会作用在他颅内的另一侧。这种二次撞击会比头一次稍微轻些。而若是再回弹一次造成第三次撞击,那么速度也就会再减慢一些。转瞬之间,大脑停止了弹跳。撞击的力量消散了,而亨利的大脑又重新漂浮在了温暖的脑脊液里。
然而损伤已经造成了。
在第一次震荡性撞击及其余波发生的过程中,在亨利的大脑扭曲、挤压又再次反弹时,许多事情就此发生了。其中一些事情是物理上的,这些很容易理解。构成大脑的神经元与胶质细胞被撕裂了。而在撞击的瞬间,还有一些事情发生在亨利的脑内,这些事情关乎化学与电学,难以解释。出于很多难以理解的原因,当亨利的大脑同时遭遇到扭矩力和钝力的撞击,其内部的神经元就打开了原本井然有序的闸门。电冲动传到轴突(由神经元延伸出的细长单纤维),最后在末端释放神经递质。这些神经递质桥接了轴突末尾的突触以及邻近神经元的树突,促使临近的神经元产生其自身的电冲动。最终,由神经递质产生的巨大海啸掀起大脑活动的狂暴波澜。亨利大脑中的各种感觉与思维都被这一刻所占据,一切恐惧、伤痛和困惑都被这种脑活动抹去了。也就是说,亨利被击晕了,就像电涌击晕一台电脑。
接下来的五分钟里,什么都没有发生。亨利的大脑继续像往常一样运作,但是他暂时失去了意识。
而后,他慢慢恢复了过来。
他睁开了眼睛。世界重新恢复了喧嚣:哈特福德市中心的熙攘和吵闹,人群的声音,前额伤口的疼痛感,脸上流淌着的黏稠而温暖的血液。稳定的体验与感觉又恢复如常。
他的确是回来了,但已经有了些许不同。
第二天是7月4号,亨利与家人外出野餐。那天的天气非常宜人:暖和且无雨。他的前额缝了针,包扎在左眼上方。人们因此取笑他,还问他是不是玩炮仗了。
“你肯定是点火点早了才被炸到的。”有人说道。
亨利笑了起来。
他看上去很不错。
他自己也感觉很不错。
然而过了一会儿,他开始抽搐起来。
虽然亨利
希波克拉底否认了这些宗教性的解释,自己提出了惊人的假说:“大脑是此病根源,”他写道,“而这种重大疾病是如何形成的,如何造成痛苦的,现在我将一一阐明。”
当然,希波克拉底接下来对癫痫的病原学解释,并未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在他看来,大脑是个气动的器官,由粘液和胆汁交替驱动。它精密地受控于风,若是在不恰当的时间里,不适宜的风吹到了不适宜的人,便会造成灾祸。举个例子,若是西风一直吹袭着粘液质的儿童,那么这可能使儿童的脑子进入暂时的“混沌”,此时便会出现癫痫症状。希波克拉底对这类儿童的处方是,避开西风而置身北风中,很可能北风能重塑其大脑并让他们恢复正常。
希波克拉底的建树并不在于找到了癫痫的成因和治疗方法(他两者都没找到),而在于他开启了一种正确的视角:关注点不再限于天堂或是奥林匹斯山(Mount Olympus),而是进入了我们头颅内那个更加神秘的地带。
自那之后许多年,很多医生都跟随着希波克拉底的脚步,与癫痫这种问题做斗争,他们向着大脑更深处冒险,想要寻求一种对这种“神圣病”的世俗化解释。
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有个骑行者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的一条街上撞到了那个小男孩,医生们才找到了些许答案。
让我们想象一下自己就身处亨利的头颅里。
让我们想象一下在自行车撞击到亨利之后,在他落地之前的片刻,当时他既不是站着,也没有躺在地上,而是悬浮在空中。
他的大脑也在漂浮着。大脑浸泡在温暖的脑脊液中,同时一切的鲜活感知都往来其间。单车撞击带来的疼痛,双脚骨折的情景,地面极速靠近的画面,自己不由自主喘息的声音,卷发飘扬如同悬在空中的感觉——所有的感受都从其视网膜、听觉通道、皮肤、前庭平衡系统的神经中传播开来,冲击到大脑。大脑将其加工为一种多维度的混合体,即我们体验到的即时知觉。
现在我们来想象一下那次撞击。
亨利的左侧头部重重地撞击在地,其眉毛上方的额头上拉出了一条又深又长的伤口。接着他的大脑便受到了扭矩力的作用——这是一种扭曲其脑内左右位置的力量。与此同时,这种力量在满是液体的脑腔里面搅动,冲撞着纤薄的软脑膜以及稍厚一些的蛛网膜和硬脑膜,它的力量压迫着这一切,直到脑中的坚硬屏障支离破碎。他的大脑变形了。这种形变可以贴切地类比为一个橡胶球撞击到坚硬的表面而后弹开。若是它运动得够快,反弹得足够厉害,就会再次挤压到几个隔离层,而这些隔离层通常起保护作用,不过这一次会作用在他颅内的另一侧。这种二次撞击会比头一次稍微轻些。而若是再回弹一次造成第三次撞击,那么速度也就会再减慢一些。转瞬之间,大脑停止了弹跳。撞击的力量消散了,而亨利的大脑又重新漂浮在了温暖的脑脊液里。
然而损伤已经造成了。
在第一次震荡性撞击及其余波发生的过程中,在亨利的大脑扭曲、挤压又再次反弹时,许多事情就此发生了。其中一些事情是物理上的,这些很容易理解。构成大脑的神经元与胶质细胞被撕裂了。而在撞击的瞬间,还有一些事情发生在亨利的脑内,这些事情关乎化学与电学,难以解释。出于很多难以理解的原因,当亨利的大脑同时遭遇到扭矩力和钝力的撞击,其内部的神经元就打开了原本井然有序的闸门。电冲动传到轴突(由神经元延伸出的细长单纤维),最后在末端释放神经递质。这些神经递质桥接了轴突末尾的突触以及邻近神经元的树突,促使临近的神经元产生其自身的电冲动。最终,由神经递质产生的巨大海啸掀起大脑活动的狂暴波澜。亨利大脑中的各种感觉与思维都被这一刻所占据,一切恐惧、伤痛和困惑都被这种脑活动抹去了。也就是说,亨利被击晕了,就像电涌击晕一台电脑。
接下来的五分钟里,什么都没有发生。亨利的大脑继续像往常一样运作,但是他暂时失去了意识。
而后,他慢慢恢复了过来。
他睁开了眼睛。世界重新恢复了喧嚣:哈特福德市中心的熙攘和吵闹,人群的声音,前额伤口的疼痛感,脸上流淌着的黏稠而温暖的血液。稳定的体验与感觉又恢复如常。
他的确是回来了,但已经有了些许不同。
第二天是7月4号,亨利与家人外出野餐。那天的天气非常宜人:暖和且无雨。他的前额缝了针,包扎在左眼上方。人们因此取笑他,还问他是不是玩炮仗了。
“你肯定是点火点早了才被炸到的。”有人说道。
亨利笑了起来。
他看上去很不错。
他自己也感觉很不错。
然而过了一会儿,他开始抽搐起来。
虽然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