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道日常:四季花中寻道》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花道日常:四季花中寻道
作者:陈鹳潼
内容简介
在地球的呼吸中我们遇见了植物在四季中的变化,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懂得运用自然智慧,顺应自然规律的中国人对二十四节气的分理,是对地球万物的崇礼。 本书便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主要线索,通过古老的花道流派池坊花道,分四季当季植物插花方法和关于植物的历史风情,将人们的美化生活之心带入到当下,带领人们体悟自然之道。

序言一
近年来中国文化中花道、茶道、香道等诸多稽古文化的复兴,也促使了这些行业的蓬勃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花道文化被很多人先入为主地认为是日本文化。花道,其实是源于中国六朝时代的佛前供花,兴盛于唐宋时期,而衰败于清代。
大约是隋唐时代,花道由日本当时的(相对应的飞鸟时期)遣隋史小野妹子带入日本。小野妹子回到了日本,驻扎在京都紫云山法顶寺,并修建了六角堂,在那里向全国前来学习的僧侣们传播佛法和花道、茶道等他在中国所学的先进文化知识和政治制度。
当时,他在六角堂旁边挖了一个水池,围绕着水池边,修筑了前来学习的僧侣们住宿的僧寮。相传当时著名政治家圣德太子,还在这个水池里沐过浴,池坊便由此得名。天皇赐小野妹子池坊姓氏,从此之后,小野妹子家族便世世代代供奉六角堂,并更姓为池坊家族,世世代代以传播池坊花道为家族己任,池坊有文字记载(《碧山日录》)至今(2017年)已有555年的历史。如果要从草创的年份算起,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池坊花道,后面不加流与派的字眼,它不可以称之为池坊流,或者池坊派,因为池坊花道是日本花道的本源,之后随着人们的生活习惯跟时代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延伸出很多不同的流派。池坊花道,在当今的日本作为花道的主要流派,在全球有两百多个支部,全球的学员已达到几十万人。它的魅力与魔力,可见一斑。
所谓道,其实就是指万事万物中的规律。研习花道,顾名思义,便是在植物中寻找规律,从而达到“一理”的境界。花道的一瓶之花其中不仅蕴含了中国儒家思想,更是自然智慧的缩影。
宋代大儒朱熹提出以“格物”做为儒家学说的根本,在《大学》中有如下语句:“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这样解释格物:格物之格乃尽之意,穷尽事物之理,是为格物。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构成,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各种事物都是由气构成,格物就是要穷尽各个事物之理,事物不同,它们各自的理不同,这就是分殊,但这不同的理都源于一个理,这便是一理,这又和佛教中的“一即多”的理论有些相似,只要先穷尽分殊之理,经过积累之后,最终能悟出大的“一理”。在一年四季中,花道的研习过程一直在观察、研习植物的出生、生长、繁茂、枯败,都是在格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研习者不断地通过取舍花枝来判断作品呈现的最终结果,一步步地将自己的意念化繁为简,割除物欲,达到修身的目的。

序言二
儿时生活总是美的,令人难以忘怀,并影响至今。祖父在南方的农业科学院就职,从小我就经常随着长辈去山野采集标本和考察,每次都不会空手而归的我,口袋里总会有各色树叶果实或者几朵野花,回家后大人们教我如何制作标本保存它们。在山清水秀中奔跑、玩耍的我,对自然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尤其对植物,一直非常感兴趣。
在一年四季的变化中,在山间可以寻找到叫不上名来的山涧野花,还有各样的野菜、野果子,久而久之也就在大人们的指导下认识了不少植物,也了解到它们的习性和一些食用方法。枸杞的嫩叶子可以吃,果儿摘回去晾干了之后也是直接吃的;夏秋之季在林中草里寻找树莓,经常满身沾的都是草刺;至今我最喜欢的香蒿,用手摸起来会发出一种特别奇特的香味,它的属名Artemisia来自希腊神话中的月亮与狩猎女神Artemis,也许蒿子散发出的芳香气味与女神一样吧。在大自然中度过了特别难忘的童年,把那时捡拾晾干的植物标本,一直带在身边。长大后考上美院,一直在学习摄影,用镜头感知四季,钟爱拍静物,喜欢那些静止不动的事物凝聚在镜头下,静屹中呈现出它不一样的面貌。
毕业之后做了很多年的摄影师,在高楼中离自然越来越远了,看不见山,又触摸不到四季变化的植物,匆匆忙忙之间连小区花坛里那方寸四季都经常无暇欣赏。我也曾有一个愿望,想去国外学习植物生态学,但文科艺术生的我,对于高数这样的要求无能为力,只能放弃。在北京搬了很多次家,一直都在自己的小空间里面养护植物,每日关照它们,观察它们一点点的变化。
所谓念念不忘便有回响,真让我赶上了。也许是命运的指引,一次游玩日本京都的途中,撞进了池坊花展,那一刻被作品震惊了,原来还有如此鲜活的艺术存在于世间!如饥似渴的我在会场里转了好几圈,仔细地观摩着每一个作品。所有的作品都由鲜活植物进行插置,我用自己那仅有的几个日语单词去努力识别它们的介绍,从清新秀丽的生花,活泼可爱的自由花,到气势磅礴的立花,都在我的脑子里打下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