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全传》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可以说是互相辉映。蒋的新三房的始祖为蒋祁增,字怀盛,生有三子,名:斯生、斯水、斯千。斯千为蒋介石祖父,字玉表,系蒋祁增之第三子,始改旧业,以经商为主,经营“官盐专卖”盐铺,以及作酒和石灰等商业。盐铺店名为“玉泰盐铺”。店内还挂有“官盐”专卖的招牌,此后家道日益富裕。

  蒋玉表与萧镇永兴盐行(亦为专卖)的孙昭水为同行,有世交关系,其子蒋肇聪原配徐氏死后,就娶孙昭水之女为续妻。孙玄木就是蒋介石(前母)娘舅,也是蒋在凤麓学堂的教师。

  溪口之东不远处,为任宋村,是蒋介石姐夫的家乡。任宋村之东,又有一镇为畸山下,蒋曾在此从竺景崧读书;溪口西南又有公棠市,在剡溪之南,是一个大市镇。

  大凡大人物的祖上,如果是富庶之家,每一写及,便是乐善好施,周济贫穷,蒋的祖父也不例外,并信奉佛教。蒋说他能够研究佛家经典,并手抄佛经多种。他既信佛教,则乐善好施便自然能够做到,这对于蒋的祖父来说,或者不是夸大之词。蒋对他的祖父评价很高,说他“性慈善,待人以恕,而教子孙则严。衣布茹素,耽好内典(佛经)”。又说其祖父对于来往行旅,“施茶给饭以给之,凡六、七年”,“而博爱之旨趣,充然溢乎事境如此也”。1862年,因为清军镇压太平军,奉化逢遭战乱,蒋祖父盐铺停业,家产亦近于毁灭。太平天国失败后,蒋父肇聪22岁,受父命重振家业,专开盐铺。几年后,很幸运,又把家业复兴起来。蒋父是玉表的次子,小名明火,字肃庵,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生。精明强干,善于言词。据乡里人说,凡事不吃亏,还要占三分便宜。亦为乡里排解纠纷,然一生未当官;镇上人给他送了一个绰号叫“埠头黄鳝”,意指其难对付。另有田地30亩。

  蒋父不仅经商有方,且好代别人打官司,朱执信受托为蒋父萧庵作的《墓志铭》,对此有记述:

  自先生之殁,乡人有讼兴,父老往往相与叹息言曰:“肃庵先生在,不至是也。”

  蒋父还善于管理公堂(乡间庙社的首事),经他接手后,“治其社数年,产倍于初”短期内就翻了一翻。这种“小能人”虽不见得是社稷栋梁之才,却是乡间的致富高手。公元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蒋介石9岁丧父。从此,蒋由母王采玉一手抚养成人。家人中对蒋的一生影响最大的,当是这位乡间妇人了。

  王采玉,溪口之西的葛竹人;葛竹原属被称为“越剧之乡”的嵊县。采玉19岁嫁与乡里的俞某为妻。过门不久,夫婿病故,接着公公也死了。“屋漏更遭连夜雨”,王氏生计艰难,于是只好在葛竹庵带发修行。

  这无边佛海的暮鼓晨钟,又怎能驱散人世间的愁云苦雨!

  王氏精于女红,粗通文字,心地善良,本无心遁入空门。后经玉泰盐铺老伙计王某撮合,再嫁给肃庵为继室。蒋在他所写的《先妣王太夫人事略》中写道,他母亲王采玉——嵊邑葛溪王有则先生之女也。年23,来归先考肃庵府君。

  王氏为何会成为肃庵的“继室”呢?朱执信在《墓志铭》中说,因为肃庵——初娶徐氏,生子锡侯、女瑞草而卒,继娶孙氏,无子卒。又娶王氏,生子中正、瑞青、女瑞莲、瑞菊。

  王氏来到蒋门第二年,公元1887年10月31日(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在玉泰盐铺楼上生下了蒋介石。他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字瑞元。邑人记不住那许多名字,都称他为瑞元。

  1908年,蒋加入同盟会以后,改名中正,字介石。按中国人旧俗,“直呼其名”为不敬,所以国人多称他为介石;而他自己最喜欢的名字则为中正。“中正”何来?说法不一:有说是他母亲希望他由“中庸”做到“公正”,故名中正;有说是孙中山很器重他,乃赠名中正;有说是他很崇拜孙中山,所以改名中正。我们认为后说较为可信。因为王氏仅粗通文字,不会有那么多的学问;孙中山器重的干部很多,却并没有为他们“赐名”的习惯。

  王氏后来又生了两个女儿——瑞莲、瑞菊和一个儿子——周传(即瑞青),瑞菊和周传早夭。

  王采玉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她是蒋家的得力主妇,除了帮助、照顾丈夫以外,对上得侍奉年迈的公公,对下得教养几个同母和异母的儿女。这是个只知奉献、不知索取的女人;夙兴夜寐,黾勉从事,不敢告劳。是她,使这个家显得亮堂,使一家老小感到温暖。

  1894年蒋祖玉表去世;丧葬刚毕,次年蒋父肃庵又亡。此时的王采玉,年仅31岁,却10年间两度成为“未亡人”。从此,她一心扑在儿子身上,守寡26个春秋。

  蒋父前妻之子锡侯(字介卿,1875年生,长介石12岁),对继母王氏不甚孝顺,家庭中常生龃龉,1908年(光绪二十四年)与王氏分家另起炉灶。介卿独得“玉泰”全部财产,还继承了他伯父的一份遗产(伯父没有儿子,介卿过继了去),按照当地习俗,立名为“夏房”。介石仍承“周房”(又名“素居”)。后蒋介石的弟弟瑞青出世,“周房”又一分为二——“丰房”和“镐房”,合称“丰镐房”。

  1930年的蒋已是中国第一号人物了,他对丰镐房——素居加以扩建,规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