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全传》
分类: txts3
大,但用料讲究,计有房44间,系旧式世家府第建筑风格,雕梁画栋,中西家具齐备,点缀着各色宫灯,颇为精致。这是后话。
胡汉民、汪精卫合撰的《蒋母王太夫人墓志铭》中,提到了这次分家的事:
析遗产分授诸子,以锡侯失母,独加厚焉。
“厚”,就是多“分授”一些,可见蒋母贤惠,对待遗产的风格颇高。
为什么将“素居”称作“丰镐房”呢?丰和镐都是西周京城——文王迁都于丰,武王迁都于镐,两城故址都在今西安附近,以“丰镐”命名,乃是蒋介石向邑人,更是向后人表明:蒋氏仲昆之源,源自周代,西望长安。中国人爱用各种形式,显示自己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传统,“丰镐房”的命名耐人寻味,分家之后,瑞青夭折。“呦呦鹿鸣”,再也听不见了,王氏心头上所受的打击是沉重的。她找不到她命运多舛的答案,只得求之于神灵,于是吃斋诵经拜佛:祈求菩萨保佑她的儿女、保佑她的家庭。她成了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羊有跪乳之恩”。蒋对蒋母的慈爱是感激的,对蒋母的期望是领会的。他在所撰的《先妣事略》中说,分家后未及二年,而瑞青弟殇,先妣悲痛深至,精神与躯体因之乃大衰耗,而其期望中正自立之心,亦于是益切矣。
蒋介石就出生在这样一片平凡的土地上,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家庭中。这地方不是《西游记》中的“黑风洞”,也不是《三国演义》中的“卧龙岗”。
蒋介石又是如何走向成年的呢?
从6岁开始,蒋祖玉表先后为蒋请了两位家庭教师、一是任亨铎,一是蒋谨藩。蒋学的是《四书》、《礼记》、《孝经》和唐诗之类的典籍;“正心”、“修身”、“以孝治天下”、“少壮当努力”,这类古训当是记取难忘的。
蒋祖、蒋父相继去世后,家道中衰;稍后,家庭教师请不起了,但蒋母仍千方百计让蒋就学。从12岁那年开始,他先后到外祖家的葛溪和另外两个村镇,又念了三四年的私塾。少年蒋介石也有些诗才:某日,姚姓塾师,以“竹”为题,令诸生作诗,蒋按时交卷,其中有这么两句:
一望山多竹,能生夏日寒。
小诗朴实无华,抒发了村童的真情实感,博得了姚先生的笑口称赞。
少年蒋介石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淘气。只有蒋母管得住,旁人他是不买账的,故蒋母终日为他提心吊胆。一日,蒋母把他关进房子里,痛加鞭挞;蒋情急生智,钻入大床底下不出来。适有邻居来寻蒋母,蒋乘开门之机,像耗子一样逃出屋外,蒋母又急又嚷,蒋则忽跑忽停,气得蒋母嚎啕大哭。
他常同村里的放牛娃、砍柴娃在山坡、田野间挥刀舞棒,蒋自封为“大将”,指挥双方或一方作战。娃娃们有时被“战”得衣破鞋丢,或伤头、伤手、伤足、最后是:娃娃号哭、家长干预、蒋母道歉。村童们做这类游戏实属平常,因为是发生在少年蒋介石——这个以后成了将军的人身上,故后来为蒋写传记的文人都不愿舍弃;我们也“吾从众”。
二是好学淘气归淘气,学习归学习。一味贪玩的孩子是成不了大器的。蒋的老师毛思诚在其所著《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中说:蒋一旦开始用功,不管周围如何吵闹,还是能够埋头读书或奋笔书写,丝毫不受影响。
经过了几个塾师的教导,蒋能背诵“四书五经”中的不少篇章。好男儿当“求取功名、光耀门庭”、“扬名声、显父母”,这些想法已逐渐培养起来。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蒋的“立志”也在这个时候。
三是早熟。蒋介石在年仅14岁的时候,便看中了一位秀丽、温顺的女子——19岁的堂表姐毛福梅。蒋表示爱情的方式十分豪迈,他公开宣扬愿意同她结婚。王氏好生害怕,怕的是儿子为此惹是生非;但也想为自己找个得力帮手,经过一番思忖,于是央人前往说媒;略经周折,终于定成了这门亲事。小两口的婚礼很有意思,这里,我们借来一段文字:
婚礼开始了,起先他打起精神做筋骨,不使母亲“坍台”,处处表现得彬彬有礼。可到后来,他实在憋不住了,尤其在拜堂的时候,两旁由傧相挟着,礼生喊:“拜——”他只能跪下来;礼生不喊“升——”,就不能站起来。他自幼指拨别人惯了,如今让别人指拨,该多憋气!好不容易听到礼生喊“送新郎新娘入洞房”,他好似得了赦令,霍地直起身子,一手摘下头上的红缨西瓜皮帽,“呼”地向空中抛去,随着一声吹叫,飞一般地跑到门外街上去了。待到人们簇拥着小脚伶仃的新娘走进洞房,找新郎官继续进行坐床、撒帐、喝交杯酒、相量盏时,蒋瑞元早已不知去向。
新婚之夜,毛福梅独坐洞房,面对龙凤花烛,流泪不止。
“洞房花烛夜,月上柳梢头”。新郎官居然“擅离职守”。这样看来,说蒋介石“早熟”,又有点不确切了。
也许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毛氏过门后,对丈夫又疼又哄,对小姑亲亲昵昵;婆媳之间更是情同母女,两代人处得十分融洽。
1902年,15岁的蒋到岩溪村再读私塾,塾师毛思诚(毛以后成为蒋的幕僚)教他温习《左传》、圈点《纲鉴》,使蒋大有长进。夏,蒋到奉化县城参加了一次“童子试”——清
胡汉民、汪精卫合撰的《蒋母王太夫人墓志铭》中,提到了这次分家的事:
析遗产分授诸子,以锡侯失母,独加厚焉。
“厚”,就是多“分授”一些,可见蒋母贤惠,对待遗产的风格颇高。
为什么将“素居”称作“丰镐房”呢?丰和镐都是西周京城——文王迁都于丰,武王迁都于镐,两城故址都在今西安附近,以“丰镐”命名,乃是蒋介石向邑人,更是向后人表明:蒋氏仲昆之源,源自周代,西望长安。中国人爱用各种形式,显示自己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传统,“丰镐房”的命名耐人寻味,分家之后,瑞青夭折。“呦呦鹿鸣”,再也听不见了,王氏心头上所受的打击是沉重的。她找不到她命运多舛的答案,只得求之于神灵,于是吃斋诵经拜佛:祈求菩萨保佑她的儿女、保佑她的家庭。她成了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羊有跪乳之恩”。蒋对蒋母的慈爱是感激的,对蒋母的期望是领会的。他在所撰的《先妣事略》中说,分家后未及二年,而瑞青弟殇,先妣悲痛深至,精神与躯体因之乃大衰耗,而其期望中正自立之心,亦于是益切矣。
蒋介石就出生在这样一片平凡的土地上,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家庭中。这地方不是《西游记》中的“黑风洞”,也不是《三国演义》中的“卧龙岗”。
蒋介石又是如何走向成年的呢?
从6岁开始,蒋祖玉表先后为蒋请了两位家庭教师、一是任亨铎,一是蒋谨藩。蒋学的是《四书》、《礼记》、《孝经》和唐诗之类的典籍;“正心”、“修身”、“以孝治天下”、“少壮当努力”,这类古训当是记取难忘的。
蒋祖、蒋父相继去世后,家道中衰;稍后,家庭教师请不起了,但蒋母仍千方百计让蒋就学。从12岁那年开始,他先后到外祖家的葛溪和另外两个村镇,又念了三四年的私塾。少年蒋介石也有些诗才:某日,姚姓塾师,以“竹”为题,令诸生作诗,蒋按时交卷,其中有这么两句:
一望山多竹,能生夏日寒。
小诗朴实无华,抒发了村童的真情实感,博得了姚先生的笑口称赞。
少年蒋介石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淘气。只有蒋母管得住,旁人他是不买账的,故蒋母终日为他提心吊胆。一日,蒋母把他关进房子里,痛加鞭挞;蒋情急生智,钻入大床底下不出来。适有邻居来寻蒋母,蒋乘开门之机,像耗子一样逃出屋外,蒋母又急又嚷,蒋则忽跑忽停,气得蒋母嚎啕大哭。
他常同村里的放牛娃、砍柴娃在山坡、田野间挥刀舞棒,蒋自封为“大将”,指挥双方或一方作战。娃娃们有时被“战”得衣破鞋丢,或伤头、伤手、伤足、最后是:娃娃号哭、家长干预、蒋母道歉。村童们做这类游戏实属平常,因为是发生在少年蒋介石——这个以后成了将军的人身上,故后来为蒋写传记的文人都不愿舍弃;我们也“吾从众”。
二是好学淘气归淘气,学习归学习。一味贪玩的孩子是成不了大器的。蒋的老师毛思诚在其所著《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中说:蒋一旦开始用功,不管周围如何吵闹,还是能够埋头读书或奋笔书写,丝毫不受影响。
经过了几个塾师的教导,蒋能背诵“四书五经”中的不少篇章。好男儿当“求取功名、光耀门庭”、“扬名声、显父母”,这些想法已逐渐培养起来。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蒋的“立志”也在这个时候。
三是早熟。蒋介石在年仅14岁的时候,便看中了一位秀丽、温顺的女子——19岁的堂表姐毛福梅。蒋表示爱情的方式十分豪迈,他公开宣扬愿意同她结婚。王氏好生害怕,怕的是儿子为此惹是生非;但也想为自己找个得力帮手,经过一番思忖,于是央人前往说媒;略经周折,终于定成了这门亲事。小两口的婚礼很有意思,这里,我们借来一段文字:
婚礼开始了,起先他打起精神做筋骨,不使母亲“坍台”,处处表现得彬彬有礼。可到后来,他实在憋不住了,尤其在拜堂的时候,两旁由傧相挟着,礼生喊:“拜——”他只能跪下来;礼生不喊“升——”,就不能站起来。他自幼指拨别人惯了,如今让别人指拨,该多憋气!好不容易听到礼生喊“送新郎新娘入洞房”,他好似得了赦令,霍地直起身子,一手摘下头上的红缨西瓜皮帽,“呼”地向空中抛去,随着一声吹叫,飞一般地跑到门外街上去了。待到人们簇拥着小脚伶仃的新娘走进洞房,找新郎官继续进行坐床、撒帐、喝交杯酒、相量盏时,蒋瑞元早已不知去向。
新婚之夜,毛福梅独坐洞房,面对龙凤花烛,流泪不止。
“洞房花烛夜,月上柳梢头”。新郎官居然“擅离职守”。这样看来,说蒋介石“早熟”,又有点不确切了。
也许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毛氏过门后,对丈夫又疼又哄,对小姑亲亲昵昵;婆媳之间更是情同母女,两代人处得十分融洽。
1902年,15岁的蒋到岩溪村再读私塾,塾师毛思诚(毛以后成为蒋的幕僚)教他温习《左传》、圈点《纲鉴》,使蒋大有长进。夏,蒋到奉化县城参加了一次“童子试”——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