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分类: txts3
勉励,岁月不待人”、“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待”字、“掷”字、“贮”字,都是常见的动词,看似平淡,但用在这些诗句中,却又显得异常有神采,陶诗的这个特点,苏东坡十分精辟地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
陶渊明在创作方面的这些追求,当时并未进行理论上的表述,后来由《诗品》的作者钟嵘总结为“自然英旨”说、“直寻”说,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钟嵘或许并未意识到陶渊明乃是这一审美标准的最早创立者,但事实是,他作为艺术理想提出的这一标准,陶渊明早已付之创作实践了。
魏晋诗歌到陶渊明这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 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诗坛几乎完全被玄言诗占据,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老庄玄理改造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题材。他的清高耿介、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起一个不朽的精神家园。
陶渊明在寂寞中死去,他留下来的诗文,在当时也很少有人赏识。直到死后100多年,才有梁代萧统加以搜集整理,并为之写序、作传,编成《陶渊明集》,影响逐渐扩大。萧统所编陶集已经佚失,但此后的陶集多在此基础上重编而成。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但他被确认是中国诗史上的“头等人物”(鲁迅语),以及被认为是“为诗之根本准则”(宋代真德秀语),那是从宋朝才开始的,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所说:“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以后,地位便基本巩固下来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质朴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与陶渊明相隔约七个世纪的另一位大文豪苏东坡,对陶渊明的为人极为偏爱,由人而及诗,他认为陶诗也是自古无人能及,他自己反复吟咏,烂熟于胸,并一一唱和,著有《和陶集》,堪称千古佳话。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题解
“癸卯岁”即晋安帝元兴二年(403),是年陶渊明正丁母忧居丧在家,躬耕于南亩。“怀古田舍”就是在田舍中怀古。但这种“怀古”跟一般的怀古诗不一样,也可以说它不是纯粹的怀古,诗人由田野的美景和亲身耕耘的喜悦,联想起古代“耦而耕”的隐士荷蓧老人和长沮、桀溺,以及他们与孔子之间偶然发生的故事,对照眼前的生活,他觉得自己对那些古代隐士有了新的理解。这首诗题为怀古,实则是诗人自抒其志。诗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陶渊明是将他的生活寄托在田园之中的,但更深一层说,他是将精神寄托在对远古的怀想之中,以古代那些志行高洁的隐士、贫士为楷模,用他们的精神来进行自我鼓励,这使他能够坚持“固穷守节”的生活,不改变“隐居求志”的初衷。陶渊明的生活,正是田园境界与怀古情调的结合。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3104607.jpg" />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 诗意图 马泉 绘
句解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先师指孔子,他曾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按照孔子这句古训,作为一个士人(知识分子),应该以追求“道”(真理)为终极目标,一个士人不应该为贫穷而担忧,他真正要担忧的是难以追求和实践“道”的要求。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陶渊明一直有弘扬儒道、救治斯世的理想,认为儒家礼乐不失为挽救世运的一种办法。然而他所追求的人生真理与孔道并不完全一致,他甚至有意识地将自己探索的人生道路与儒家思想加以对照。这两句从表面看,是说孔子的遗训可望而不可及,圣人的理想、精神难以企及,然而,细味陶渊明诗意,其实正是以一种自谦而又自负的口吻,对“忧道不忧贫”这种迂阔而不切实际的说法提出含蓄批评。孔子说君子应该谋道而不是谋食,要免于挨饿,不应该去耕田,而应该去求学;学生樊迟请教种粮食、蔬菜的事情,孔子批评他是没有远大追求的“小人”、“细民”。陶渊明则认为衣食就在辛勤耕稼之中,所以他说自己要转而立志于长期从事农耕活动,这不等于宣称自己要走孔子瞧不起的“小人”樊迟的道路吗?“邈”,远;“逮”,达
陶渊明在创作方面的这些追求,当时并未进行理论上的表述,后来由《诗品》的作者钟嵘总结为“自然英旨”说、“直寻”说,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钟嵘或许并未意识到陶渊明乃是这一审美标准的最早创立者,但事实是,他作为艺术理想提出的这一标准,陶渊明早已付之创作实践了。
魏晋诗歌到陶渊明这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 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诗坛几乎完全被玄言诗占据,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老庄玄理改造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题材。他的清高耿介、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起一个不朽的精神家园。
陶渊明在寂寞中死去,他留下来的诗文,在当时也很少有人赏识。直到死后100多年,才有梁代萧统加以搜集整理,并为之写序、作传,编成《陶渊明集》,影响逐渐扩大。萧统所编陶集已经佚失,但此后的陶集多在此基础上重编而成。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但他被确认是中国诗史上的“头等人物”(鲁迅语),以及被认为是“为诗之根本准则”(宋代真德秀语),那是从宋朝才开始的,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所说:“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以后,地位便基本巩固下来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质朴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与陶渊明相隔约七个世纪的另一位大文豪苏东坡,对陶渊明的为人极为偏爱,由人而及诗,他认为陶诗也是自古无人能及,他自己反复吟咏,烂熟于胸,并一一唱和,著有《和陶集》,堪称千古佳话。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题解
“癸卯岁”即晋安帝元兴二年(403),是年陶渊明正丁母忧居丧在家,躬耕于南亩。“怀古田舍”就是在田舍中怀古。但这种“怀古”跟一般的怀古诗不一样,也可以说它不是纯粹的怀古,诗人由田野的美景和亲身耕耘的喜悦,联想起古代“耦而耕”的隐士荷蓧老人和长沮、桀溺,以及他们与孔子之间偶然发生的故事,对照眼前的生活,他觉得自己对那些古代隐士有了新的理解。这首诗题为怀古,实则是诗人自抒其志。诗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陶渊明是将他的生活寄托在田园之中的,但更深一层说,他是将精神寄托在对远古的怀想之中,以古代那些志行高洁的隐士、贫士为楷模,用他们的精神来进行自我鼓励,这使他能够坚持“固穷守节”的生活,不改变“隐居求志”的初衷。陶渊明的生活,正是田园境界与怀古情调的结合。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3104607.jpg" />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 诗意图 马泉 绘
句解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先师指孔子,他曾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按照孔子这句古训,作为一个士人(知识分子),应该以追求“道”(真理)为终极目标,一个士人不应该为贫穷而担忧,他真正要担忧的是难以追求和实践“道”的要求。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陶渊明一直有弘扬儒道、救治斯世的理想,认为儒家礼乐不失为挽救世运的一种办法。然而他所追求的人生真理与孔道并不完全一致,他甚至有意识地将自己探索的人生道路与儒家思想加以对照。这两句从表面看,是说孔子的遗训可望而不可及,圣人的理想、精神难以企及,然而,细味陶渊明诗意,其实正是以一种自谦而又自负的口吻,对“忧道不忧贫”这种迂阔而不切实际的说法提出含蓄批评。孔子说君子应该谋道而不是谋食,要免于挨饿,不应该去耕田,而应该去求学;学生樊迟请教种粮食、蔬菜的事情,孔子批评他是没有远大追求的“小人”、“细民”。陶渊明则认为衣食就在辛勤耕稼之中,所以他说自己要转而立志于长期从事农耕活动,这不等于宣称自己要走孔子瞧不起的“小人”樊迟的道路吗?“邈”,远;“逮”,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