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到。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诗人怀着欢悦的心情拿起农具亲自从事农耕,带着和蔼亲切的笑脸劝勉邻居的农民们,让大家都喜爱这农耕生活,别把耕种看成一种辛苦可厌的工作。“秉”,持;“耒”,犁柄,泛指农具;“时务”,按节令进行的农活。“解颜”,开颜,开口而笑。
虽然隐居了,却还不忘“劝农”(陶渊明还写过《劝农》诗),说明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儒家“兼济”的精神,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个士人的社会职责,即努力用自己的知识和社会地位来影响周围人群,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生活观念。这也是古代一些隐居不仕的高士们所追求的生活。陶渊明受到这些高士的影响,所以在隐居时十分注意与周围农人的关系,与他们平等相处,并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他们。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平旷的田野上,自远处吹来阵阵微风,泛起粼粼绿浪,长势良好的秧苗,欣欣然露出无限新的生机。“平畴”,平坦的田野。“怀新”,孕育着新的生机。
一个“交”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过广阔田野、秧苗欣欣向荣的生意。陶渊明《停云》诗说:“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也是描写这种景象的佳句。“良苗亦怀新”是一种拟人写法,写良苗之怀新,正是写诗人看到自己劳动成果时的喜悦。这是乐于归耕的田园诗人才能感受到的生命消息、才能发现的美学形态,一经感受与发现,便成为自然浑成的千古妙句。对这两句诗,苏东坡最为欣赏:“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世之老农,不能识此语之妙。”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虽然还未能估量出今年作物收成的好坏,眼下的情景就够令人高兴了。“量”,计算;“岁功”,一年的收成。
这两句诗质朴而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的一种生活观,在他这里,劳作本身就是一种美的生活。清人曾国藩所谓“但问耕耘,不问收获”,也是这样一种生活观念,但比起“即事多所欣”的态度,多少还是有些勉强。如果人们在做各种工作时,都能抱着“即事多所欣”的态度,那就能使自己超越功利之上。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耕种的过程中有时也休息,却没见有人像子路一样来问路。这一句用的是《论语》中的故事:“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诗人自比古代隐士长沮、桀溺,说在耕作休息时没有像孔子那样“忧道不忧贫”的人来问路,言外之意,当今已没有这种人了,奔走于要津的,俱是追逐利禄之徒。这淡淡的语句中飘出一声若有若无的轻叹。它同时也透露出,对于世道的兴衰,对于孔子、子路一类的人物,诗人从心底里还存有某种希冀。“问津”,问路。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
太阳落山了,大家一起相伴回家,再温上一壶酒,好好地招待新来的邻居。这两句令人想起相传是尧时的歌谣《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洋溢着田园生活特有的古朴真淳的情味。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酒喝好了,客人也送走了,长吟着歌诗掩起柴门,我就暂且安心地做个田野间的农夫吧。一个“聊”字耐人寻味。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人,虽然隐居了,但并不能全然忘情,不能完全放弃济世弘道的理想,所以说“聊为”。
评解
这首诗从孔子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叙起,夹叙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或说理,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看似散杂,不见首尾,其实散而有骨,理、事、景、情交融汇合,最后道出主旨:“聊为陇亩民。”此诗语言朴素之至,初读甚至觉得有些枯淡,但细细寻味,就会发现其中有生动的场景、活泼的思想、浓郁的情趣。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不加雕饰却又胜于雕饰,这是一种艺术的辩证法。这中间其实经过了诗人艰苦的艺术劳动,那是一个弃绝雕饰、返朴归真的艺术追求过程,没有一番苦功是无法达到这种艺术创作境界的。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题解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时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从八月至十一月,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决心终老田园。这是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也是陶渊明思想、感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经历。归隐之初,他写作了《归去来兮辞》,比较清楚地交代了他的隐居动机,也表达了他的隐居思想。
《归园田居》作于归来后的次年(406)春天,诗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东汉张衡有《归田赋》,陶渊明“归园田”、“归田”等词可能取自《归田赋》。这组诗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31042M.jpg" />
归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