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史
分类: qsxs
大业三年,炀帝北巡,在启民可汗处见到有高丽使者,便命其带话给高丽王高元,要其效法启民"举国从化",如若不朝贡,将率兵东巡。随即,课天下富人买军马,一匹贵至10 万钱。又派员检查兵器,务求精新,检查不认真的,立即斩首。到大业七年二月,炀帝乘龙舟自江都直达涿郡,下诏征高丽,调集天下兵员,在涿郡集中。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造船300 艘,官吏监工严急,民工昼夜泡在水里,腰身以下腐烂生蛆,死去十之三四。河南、淮南、江南造军用车5 万辆,送高阳以供军士载衣甲帐幕。运送军需及粮食的民工,经常有数十万人往返于路途,昼夜不断。山东负担最重,民工死亡过半,田地荒芜,米价腾贵。加之官吏贪残,百姓多无生路,于是纷纷聚众起义。
八年正月,各路应调兵士全部聚集涿郡。炀帝分左、右各十二军,向平壤进发。总计军士113 万多人,号称200 万,运送军需的民工更多出一倍。炀帝规定,"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结果多次贻误战机,陆路一城未能攻下。其中,有九路兵马渡过鸭绿水,距平壤30 余里,却被击退。30 万之众,仅一路兵马未败,退回辽东时只剩2700 人。海路到达平壤附近,也被击败而回。
初次用兵高丽,遭此惨败,炀帝不仅不醒悟,反而下诏再征天下兵员,并招募勇士号为骁果。第二年四月,再踏征途。大军渡辽进攻辽东(今辽宁辽阳)时,改事事奏闻待命为"听以便宜从事",领兵官有了一定的主动权。但高丽守军拼死拒守,双方死伤惨重。正当此时,隋朝后院起火,礼部尚书
① 《隋书》卷12《礼仪志七》。
① 《资治通鉴》卷181 炀帝大业六年正月。
② 《隋书》卷75《刘炫传》。
杨玄感在黎阳仓(今河南浚县南)督运军粮,倒戈指向东都洛阳。炀帝闻讯后,连夜退兵。军用物质,全部遗弃。杨玄感虽然很快就兵败自杀了,但在达官中却开了起兵反隋的先例。炀帝因此大开杀戒,说"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不尽加诛,则后无以劝。"①株连被杀者多达3 万人,流放6000 余人。杨玄感开仓赈济,凡领取粮米者尽行活埋于洛阳城南。从此,官、民纷纷相聚起义,政府军已经征讨不过来了,直至隋室彻底灭亡。
平息了杨玄感起兵,炀帝仍不悔悟,以为经过屠戮,又可以为所欲为地第三次用兵高丽了。大业十年二月,诏百官议东征,一连好几天都没人敢说话。当时形势已乱,再征天下兵员,各郡都留而不发,或是兵丁在路途中不断逃亡,因而兵力不似前两次强盛。七月,炀帝到达辽西怀远镇,却未敢渡辽东进。海路经毕奢城(今辽宁金州),直取平壤。高丽久战,困惫不堪,高元遣使求和。炀帝心理得以平衡,下令撤军,回到东都。当要求高元来长安朝见时,高元不来,炀帝又命将整装,打算第四次东征,可时局已经不允许他为所欲为了。后来,魏征评论炀帝用兵高丽,成为千古定论:"内恃富强,外思广地,以骄取怨,以怒兴师。若此而不亡,自古未之闻也。"①3。除谏掩过炀帝的两大弊政发展到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又是与他"恃才矜己,傲恨明德","除谏官以掩其过"②的政治品德紧紧扣在一起的。
炀帝拒谏饰非,在历代帝王中是很有名的。他曾经对秘书郎虞世南说:"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置之地上。汝其知之!"③这就是说,炀帝企图通过虞世南让群臣知道,位望已经显达的人还想用谏诤来沽名钓誉,更加不能容忍;至于地位低下的人,虽然可以宽恕,但终不让其有出头之日!炀帝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大业三年北巡启民可汗部,为向突厥"夸示",命宇文恺造大帐外,又调集天下散乐演奏。开国元勋高颎此时正主管太常寺,认为散乐"久废",重加征集是"弃本逐末",炀帝很不高兴。同时,高颎以炀帝待启民"恩礼过厚",担心突厥"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先后同几位大臣议起此事,包括渡江灭陈的名将贺若弼。炀帝知道后,立即以"谤讪朝政"为名,"下诏诛之,诸子徙边"④。贺若弼亦被诛,另一大臣苏威"坐与相连,免官"。高颎、苏威、贺若弼等,是隋朝历史上仅见的几位名臣,竟因谏止炀帝"夸示"突厥而遭杀戮或罢免,谁还敢再议论朝政,只能任凭炀帝为所欲为了。
十二年三下江都之前,右候卫大将军赵才以"百姓疲劳,府藏空竭,盗
① 《隋书》卷67《裴蕴传》。
① 《隋书》卷81《东夷传》"史臣曰"。
② 《隋书》卷4《炀帝纪下》"史臣曰"。
③ 《资治通鉴》卷182 炀帝大业九年八月。
④ 《隋书》卷41《高颎传》。
贼蜂起,禁令不行",劝谏炀帝"还京师,安兆庶"①。炀帝大怒,将其拘禁起来。朝臣多不愿南下,却都不敢再说什么。一个六品散官上疏"极谏",炀帝也不因其官卑而宽恕了,当场杖杀于朝堂。启程那天,又一个九品散官在洛阳城正南的建国门上表谏止南
八年正月,各路应调兵士全部聚集涿郡。炀帝分左、右各十二军,向平壤进发。总计军士113 万多人,号称200 万,运送军需的民工更多出一倍。炀帝规定,"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结果多次贻误战机,陆路一城未能攻下。其中,有九路兵马渡过鸭绿水,距平壤30 余里,却被击退。30 万之众,仅一路兵马未败,退回辽东时只剩2700 人。海路到达平壤附近,也被击败而回。
初次用兵高丽,遭此惨败,炀帝不仅不醒悟,反而下诏再征天下兵员,并招募勇士号为骁果。第二年四月,再踏征途。大军渡辽进攻辽东(今辽宁辽阳)时,改事事奏闻待命为"听以便宜从事",领兵官有了一定的主动权。但高丽守军拼死拒守,双方死伤惨重。正当此时,隋朝后院起火,礼部尚书
① 《隋书》卷12《礼仪志七》。
① 《资治通鉴》卷181 炀帝大业六年正月。
② 《隋书》卷75《刘炫传》。
杨玄感在黎阳仓(今河南浚县南)督运军粮,倒戈指向东都洛阳。炀帝闻讯后,连夜退兵。军用物质,全部遗弃。杨玄感虽然很快就兵败自杀了,但在达官中却开了起兵反隋的先例。炀帝因此大开杀戒,说"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不尽加诛,则后无以劝。"①株连被杀者多达3 万人,流放6000 余人。杨玄感开仓赈济,凡领取粮米者尽行活埋于洛阳城南。从此,官、民纷纷相聚起义,政府军已经征讨不过来了,直至隋室彻底灭亡。
平息了杨玄感起兵,炀帝仍不悔悟,以为经过屠戮,又可以为所欲为地第三次用兵高丽了。大业十年二月,诏百官议东征,一连好几天都没人敢说话。当时形势已乱,再征天下兵员,各郡都留而不发,或是兵丁在路途中不断逃亡,因而兵力不似前两次强盛。七月,炀帝到达辽西怀远镇,却未敢渡辽东进。海路经毕奢城(今辽宁金州),直取平壤。高丽久战,困惫不堪,高元遣使求和。炀帝心理得以平衡,下令撤军,回到东都。当要求高元来长安朝见时,高元不来,炀帝又命将整装,打算第四次东征,可时局已经不允许他为所欲为了。后来,魏征评论炀帝用兵高丽,成为千古定论:"内恃富强,外思广地,以骄取怨,以怒兴师。若此而不亡,自古未之闻也。"①3。除谏掩过炀帝的两大弊政发展到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又是与他"恃才矜己,傲恨明德","除谏官以掩其过"②的政治品德紧紧扣在一起的。
炀帝拒谏饰非,在历代帝王中是很有名的。他曾经对秘书郎虞世南说:"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置之地上。汝其知之!"③这就是说,炀帝企图通过虞世南让群臣知道,位望已经显达的人还想用谏诤来沽名钓誉,更加不能容忍;至于地位低下的人,虽然可以宽恕,但终不让其有出头之日!炀帝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大业三年北巡启民可汗部,为向突厥"夸示",命宇文恺造大帐外,又调集天下散乐演奏。开国元勋高颎此时正主管太常寺,认为散乐"久废",重加征集是"弃本逐末",炀帝很不高兴。同时,高颎以炀帝待启民"恩礼过厚",担心突厥"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先后同几位大臣议起此事,包括渡江灭陈的名将贺若弼。炀帝知道后,立即以"谤讪朝政"为名,"下诏诛之,诸子徙边"④。贺若弼亦被诛,另一大臣苏威"坐与相连,免官"。高颎、苏威、贺若弼等,是隋朝历史上仅见的几位名臣,竟因谏止炀帝"夸示"突厥而遭杀戮或罢免,谁还敢再议论朝政,只能任凭炀帝为所欲为了。
十二年三下江都之前,右候卫大将军赵才以"百姓疲劳,府藏空竭,盗
① 《隋书》卷67《裴蕴传》。
① 《隋书》卷81《东夷传》"史臣曰"。
② 《隋书》卷4《炀帝纪下》"史臣曰"。
③ 《资治通鉴》卷182 炀帝大业九年八月。
④ 《隋书》卷41《高颎传》。
贼蜂起,禁令不行",劝谏炀帝"还京师,安兆庶"①。炀帝大怒,将其拘禁起来。朝臣多不愿南下,却都不敢再说什么。一个六品散官上疏"极谏",炀帝也不因其官卑而宽恕了,当场杖杀于朝堂。启程那天,又一个九品散官在洛阳城正南的建国门上表谏止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