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史
分类: qsxs
                    帝死后8 天才发丧,太子杨广宣布即皇帝位。同时,矫诏赐故太子杨勇死,追封房陵王。接着,汉王杨谅以其父、兄死得不明不白,起兵问罪。杨广派杨素讨平,杨谅除名为民,幽禁而死。大业元年(公元605 年),隋炀帝杨广开始了他的统治。 
2。公共工程炀帝即位后,倾全国之力兴办了两大公共工程,一是营建东京,二是开凿运河,给中华文明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1)营建东京文帝开皇二年,曾命高颎等在长安旧城东南建造新都,取名大兴城。第二年春初具规模,即迁都入大兴城,成为唐代长安城的前身。
炀帝大业元年三月,下诏命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
① 《隋书》卷45《房陵王勇传》。
② 上引均见《资治通鉴》卷180 文帝仁寿四年七月。
建东京(今河南洛阳)。上年平息汉王杨谅起兵后,炀帝就宣布了准备新建洛阳的意图:"洛邑自古之都","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地理位置重要;而长安地处关中,与大河以东相距"悬远",遇有战事,"兵不赴急",更何况"南服(指南朝故地)遐远,东夏(指北齐旧土)殷大",如今平息了汉王,"因机顺动,今也其时"①,正是时机。从大业元年三月始,每月役使民工约200 万人,营建洛阳新城。同时,建造新城内的显仁宫和西苑。新城在旧城以西约18 里。
经过1 年左右的艰苦施工,到大业二年正月,东京新城竣工。最北为宫城,是皇宫所在。宫城以南为皇城,是官衙所在的行政区。皇城之外为外郭城,即大城或称罗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住处,其间洛水横贯,北有36 坊,南有96 坊,另有东、南、北3 市。宫城、皇城、大城都有城墙,俨然3 个相联系的建筑群。营建之初,即迁来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随后,又陆续命江南诸州"科上户分房入东都住,名为都京户,六千余家";河北诸郡"送工艺户陪东都,三千余家"①。这种迁徙,既削弱了当地的豪族势力,又增进了洛阳的繁荣。
东京的营建,不如西京大兴城,只有炀帝君臣来此小住时,才似"国都"。然而,洛阳在战略上和经济上却是一座相当重要的城市。大业五年,改东京为东都。
(2)开通运河为了便于联系和控制关东与江南广大地区,炀帝尽快地建成了全国的水路交通系统。
文帝开皇四年开广通渠(又名富民渠),引渭水经大兴城到潼关入河,主要解决的是关中运输。炀帝开通大运河,成为联络全国的水系。大运河的开凿,分三期工程,前后6 个年头,但实际用工时间仅6 个月左右。
下诏营建东京的同时,开始一期工程,征调河南诸郡民工上百万,开凿通济渠。自洛阳新城西苑,引榖、洛二水达于黄河;又自板渚引黄河水,疏通荣泽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以东的旧有水道,经泗水入淮,到达山阳(今江苏淮安)。又征淮南民工10 余万疏通邗沟故道,从山阳引淮经扬子(今江苏仪征东南),达于长江。整个一期工程,自大业元年三月下诏动工,至八月炀帝下江都(今江苏扬州),仅仅费时4 个月。开通之后,水面宽40 步,渠旁皆修有御道,种上柳树。自东京至江都,沿渠2000 余里,建离宫40 余所。
二期工程为永济渠,大业四年正月动工,征河北诸郡男女民工上百万,引沁水南通黄河,北至涿郡(今河北涿州),约2000 里,可通龙舟,后称"御河"。
三期工程为江南河,大业六年年底开通,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至余杭(今浙江余杭),长800 余里,宽10 余丈,可通龙舟,沿途有驿宫、草顿。三期工程完成之后,南自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北达涿郡,南北联成一气。再加上文帝时开通的广通渠,水路运输可达关中。大运河的开通,很长时期都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沿岸的不少城市,后来都发展为繁荣的都会或人文、物资荟萃的地方。
① 《隋书》卷3《炀帝纪上》。
① 杜宝:《大业杂记》(《指海》本)。
历来的史书多指责炀帝"虐用民力",以至"丁男不供,始役妇人"。
如果仅就某一单项工程集中动用民工多达百万之数,似乎过分。但以文帝时所定丁男"每岁二十日役"计算炀帝建东京、开运河,包括挖长堑、筑长城、造宫苑等等,全部用工数并不为过。
3。复兴文教文帝晚年,"不悦儒术,专尚刑名"。仁寿元年(601 年)夏,借口设学多而未精,"废天下之学,唯存国子一所,弟子七十二人。"①针对上述情况,大业元年秋,炀帝下诏强调:"君民建国,教学为先","其国子等学,亦宜申明旧制",即恢复文帝前期的"儒雅之盛"。不论在家、在学,只要"学行优敏,堪膺时务"者,"即当随其器能,擢以不次"②。州、县之学,相继恢复。数年间,"天下儒术之士,悉集内史省,相次讲论。"①三年改官制,以国子学为国子监,主管全国教学之政令,统国子学、太学等。先前以国子祭酒为长官,而今又增置国子司业为副长官。同时,增置国子丞3 人,主持日常教学事务。大业八年以后,炀帝渐
                
                
                
                    2。公共工程炀帝即位后,倾全国之力兴办了两大公共工程,一是营建东京,二是开凿运河,给中华文明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1)营建东京文帝开皇二年,曾命高颎等在长安旧城东南建造新都,取名大兴城。第二年春初具规模,即迁都入大兴城,成为唐代长安城的前身。
炀帝大业元年三月,下诏命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
① 《隋书》卷45《房陵王勇传》。
② 上引均见《资治通鉴》卷180 文帝仁寿四年七月。
建东京(今河南洛阳)。上年平息汉王杨谅起兵后,炀帝就宣布了准备新建洛阳的意图:"洛邑自古之都","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地理位置重要;而长安地处关中,与大河以东相距"悬远",遇有战事,"兵不赴急",更何况"南服(指南朝故地)遐远,东夏(指北齐旧土)殷大",如今平息了汉王,"因机顺动,今也其时"①,正是时机。从大业元年三月始,每月役使民工约200 万人,营建洛阳新城。同时,建造新城内的显仁宫和西苑。新城在旧城以西约18 里。
经过1 年左右的艰苦施工,到大业二年正月,东京新城竣工。最北为宫城,是皇宫所在。宫城以南为皇城,是官衙所在的行政区。皇城之外为外郭城,即大城或称罗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住处,其间洛水横贯,北有36 坊,南有96 坊,另有东、南、北3 市。宫城、皇城、大城都有城墙,俨然3 个相联系的建筑群。营建之初,即迁来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随后,又陆续命江南诸州"科上户分房入东都住,名为都京户,六千余家";河北诸郡"送工艺户陪东都,三千余家"①。这种迁徙,既削弱了当地的豪族势力,又增进了洛阳的繁荣。
东京的营建,不如西京大兴城,只有炀帝君臣来此小住时,才似"国都"。然而,洛阳在战略上和经济上却是一座相当重要的城市。大业五年,改东京为东都。
(2)开通运河为了便于联系和控制关东与江南广大地区,炀帝尽快地建成了全国的水路交通系统。
文帝开皇四年开广通渠(又名富民渠),引渭水经大兴城到潼关入河,主要解决的是关中运输。炀帝开通大运河,成为联络全国的水系。大运河的开凿,分三期工程,前后6 个年头,但实际用工时间仅6 个月左右。
下诏营建东京的同时,开始一期工程,征调河南诸郡民工上百万,开凿通济渠。自洛阳新城西苑,引榖、洛二水达于黄河;又自板渚引黄河水,疏通荣泽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以东的旧有水道,经泗水入淮,到达山阳(今江苏淮安)。又征淮南民工10 余万疏通邗沟故道,从山阳引淮经扬子(今江苏仪征东南),达于长江。整个一期工程,自大业元年三月下诏动工,至八月炀帝下江都(今江苏扬州),仅仅费时4 个月。开通之后,水面宽40 步,渠旁皆修有御道,种上柳树。自东京至江都,沿渠2000 余里,建离宫40 余所。
二期工程为永济渠,大业四年正月动工,征河北诸郡男女民工上百万,引沁水南通黄河,北至涿郡(今河北涿州),约2000 里,可通龙舟,后称"御河"。
三期工程为江南河,大业六年年底开通,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至余杭(今浙江余杭),长800 余里,宽10 余丈,可通龙舟,沿途有驿宫、草顿。三期工程完成之后,南自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北达涿郡,南北联成一气。再加上文帝时开通的广通渠,水路运输可达关中。大运河的开通,很长时期都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沿岸的不少城市,后来都发展为繁荣的都会或人文、物资荟萃的地方。
① 《隋书》卷3《炀帝纪上》。
① 杜宝:《大业杂记》(《指海》本)。
历来的史书多指责炀帝"虐用民力",以至"丁男不供,始役妇人"。
如果仅就某一单项工程集中动用民工多达百万之数,似乎过分。但以文帝时所定丁男"每岁二十日役"计算炀帝建东京、开运河,包括挖长堑、筑长城、造宫苑等等,全部用工数并不为过。
3。复兴文教文帝晚年,"不悦儒术,专尚刑名"。仁寿元年(601 年)夏,借口设学多而未精,"废天下之学,唯存国子一所,弟子七十二人。"①针对上述情况,大业元年秋,炀帝下诏强调:"君民建国,教学为先","其国子等学,亦宜申明旧制",即恢复文帝前期的"儒雅之盛"。不论在家、在学,只要"学行优敏,堪膺时务"者,"即当随其器能,擢以不次"②。州、县之学,相继恢复。数年间,"天下儒术之士,悉集内史省,相次讲论。"①三年改官制,以国子学为国子监,主管全国教学之政令,统国子学、太学等。先前以国子祭酒为长官,而今又增置国子司业为副长官。同时,增置国子丞3 人,主持日常教学事务。大业八年以后,炀帝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