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史
分类: qsxs
                    渐步文帝后尘,戎马不息,空有建学之名了。 
比起文帝,炀帝更较重视艺文。早年间,炀帝即喜好读书著述。开皇十年为扬州总管后,置王府学士达百人,命其修撰。称帝后,修撰一直未停。前后长达20 余年,"自经术、文章、兵、农、地理、医、卜、释、道乃至蒱博、鹰狗,皆为新书,无不精洽,共成三十一部,万七千余卷。"②这些著述虽已失传,但炀帝对于文化事业的重视与贡献却应引起注意。
由于喜好读书,因而重视图书的管理和整理。大业三年改官制时,对于掌管图书的秘书省不断充实力量,到十一年增至117 人,以先前王府学士补充。当时,在西京嘉则殿有书37 万卷,炀帝命秘书省认真整理,得"正御本"37000 余卷,藏于东都修文殿。又命秘书省抄写50 份副本,分上、中、下三品,分别收藏在西京、东都的宫、省、官府。这部分图书,后来成为唐初整理全国藏书的基础。
4。改定制度大业三年(607 年)四月,炀帝对隋朝建立20 多年来的政治制度,又进行了一番改定。
(1)重定官制这次改动,废除三师、特进官,分割门下省、太仆寺的部分职掌,另外成立殿内省。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与秘书、殿内,共称五省。增置谒者台、司隶台,与御史台合称三台。分太府寺部分职掌,成立少府监,改原先的内侍省为长秋监,改国子学为国子监,连同已改的将作监、都水监,总为五监。尚书省六曹,各增侍郎1 人,为尚书副职。诸曹侍郎改郎,员外郎(又
① 《隋书》卷75《儒林传》序。
② 《隋书》卷3《炀帝纪上》。
① 《隋书》卷75《褚辉传》。
② 《资治通鉴》卷182 炀帝大业十一年正月。
称曹郎、承务郎)改定为2 人。这一结构,一直沿袭至清。
殿内省统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6 局的格局,也为唐、宋因袭。
文帝时的11 等勋官、7 等散官,都罢掉。自一品至九品,置光禄、左光禄、右光禄、金紫光禄、银青光禄、正议、通议、朝请、朝散等9 大夫,建节、奋武、宣惠、绥德、怀仁、守义、奉诚、立信等8 尉,作为散职。先前的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的九等爵,仅保留王、公、侯三等。
地方建制,改州为郡,为郡、县两级。郡置太守,京兆(西京所在)、河南(东京所在)则置尹。郡分上、中、下3 等,罢长史、司马,以赞务1人为郡守的副职。县仍置令,以所管政务是否繁忙和地处冲要情况,分为数等。
(2)推进科举在强调"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的诏命中,炀帝已经提到"课试"生徒以"进士者"。改官制的同时,又下诏"选贤与能",认为"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命五品以上文武职事官"宜依令十科举人"。所谓"十科",即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才堪将略、膂力骁壮。"有一于此,不必求备。朕当待以不次,随才擢升。"①五年六月,又下诏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4 科举人。这都是要求地方贡举,称乡贡。
隋朝时间短促,国子学、州县学又兴废不断,因而由生徒考试入选者颇少,大都由乡贡而入仕。秀才科,在当时等为最高。《隋书·文学传》中,刘臻、崔儦是隋以前"举秀才"的,文帝时"举秀才"的有王贞、杜正玄、杜正藏,炀帝时"学业该通,应诏举秀才"者有杜正伦。整个隋朝,"举秀才止十余人"①。明经科,起于隋。文帝时,有韦云起"明经举,授符玺直长"②。炀帝时,孔颖达"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③。进士科,《北史·杜铨传》叙其族孙之孙,称杜正藏兄弟大业中"应诏被举。时正藏弟正仪贡充进士"。这是炀帝时开进士科的最早记载。
(3)改修刑律文帝晚年,用法益峻,喜怒无常。炀帝针对文帝"禁网深刻"的情况,又敕令改修律令。
大业二年十月,下诏改修《开皇律》。牛弘、刘炫等于第二年四月改成,共500 条,分为18 篇:名例、卫宫、违制、请求、户、婚、擅兴、告劾、贼、盗、斗、捕亡、仓库、厩牧、关市、杂、诈伪、断狱。颁行全国,称为《大业律》。比较《开皇律》,五刑之内,降从轻者约200 余条;枷杖决罚讯囚之制,也轻于旧律。文帝时规定,官吏犯罪,子弟不得为宿卫近侍之官;有叛逆罪者,家口籍没。炀帝"诏革前制",强调"罪不及嗣","犯罪被戮
① 《隋书》卷3《炀帝纪上》。
① 《旧唐书》卷70《杜正伦传》。
② 《旧唐书》卷75《韦云起传》。
③ 《旧唐书》卷73《孔颖达传》。
之门,期以下亲,仍令合仕,听预宿卫近侍之官。"①"久厌严刻"的百姓,一时间颇"喜于宽政"。
炀帝晚年,也走文帝的老路,更立严刑,甚至恢复轘裂、枭首等酷刑,终至"天下大溃"。
5。经略四方炀帝即位后就打算"通西域,经略四方",因而命
                
                
                
                    比起文帝,炀帝更较重视艺文。早年间,炀帝即喜好读书著述。开皇十年为扬州总管后,置王府学士达百人,命其修撰。称帝后,修撰一直未停。前后长达20 余年,"自经术、文章、兵、农、地理、医、卜、释、道乃至蒱博、鹰狗,皆为新书,无不精洽,共成三十一部,万七千余卷。"②这些著述虽已失传,但炀帝对于文化事业的重视与贡献却应引起注意。
由于喜好读书,因而重视图书的管理和整理。大业三年改官制时,对于掌管图书的秘书省不断充实力量,到十一年增至117 人,以先前王府学士补充。当时,在西京嘉则殿有书37 万卷,炀帝命秘书省认真整理,得"正御本"37000 余卷,藏于东都修文殿。又命秘书省抄写50 份副本,分上、中、下三品,分别收藏在西京、东都的宫、省、官府。这部分图书,后来成为唐初整理全国藏书的基础。
4。改定制度大业三年(607 年)四月,炀帝对隋朝建立20 多年来的政治制度,又进行了一番改定。
(1)重定官制这次改动,废除三师、特进官,分割门下省、太仆寺的部分职掌,另外成立殿内省。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与秘书、殿内,共称五省。增置谒者台、司隶台,与御史台合称三台。分太府寺部分职掌,成立少府监,改原先的内侍省为长秋监,改国子学为国子监,连同已改的将作监、都水监,总为五监。尚书省六曹,各增侍郎1 人,为尚书副职。诸曹侍郎改郎,员外郎(又
① 《隋书》卷75《儒林传》序。
② 《隋书》卷3《炀帝纪上》。
① 《隋书》卷75《褚辉传》。
② 《资治通鉴》卷182 炀帝大业十一年正月。
称曹郎、承务郎)改定为2 人。这一结构,一直沿袭至清。
殿内省统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6 局的格局,也为唐、宋因袭。
文帝时的11 等勋官、7 等散官,都罢掉。自一品至九品,置光禄、左光禄、右光禄、金紫光禄、银青光禄、正议、通议、朝请、朝散等9 大夫,建节、奋武、宣惠、绥德、怀仁、守义、奉诚、立信等8 尉,作为散职。先前的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的九等爵,仅保留王、公、侯三等。
地方建制,改州为郡,为郡、县两级。郡置太守,京兆(西京所在)、河南(东京所在)则置尹。郡分上、中、下3 等,罢长史、司马,以赞务1人为郡守的副职。县仍置令,以所管政务是否繁忙和地处冲要情况,分为数等。
(2)推进科举在强调"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的诏命中,炀帝已经提到"课试"生徒以"进士者"。改官制的同时,又下诏"选贤与能",认为"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命五品以上文武职事官"宜依令十科举人"。所谓"十科",即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才堪将略、膂力骁壮。"有一于此,不必求备。朕当待以不次,随才擢升。"①五年六月,又下诏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4 科举人。这都是要求地方贡举,称乡贡。
隋朝时间短促,国子学、州县学又兴废不断,因而由生徒考试入选者颇少,大都由乡贡而入仕。秀才科,在当时等为最高。《隋书·文学传》中,刘臻、崔儦是隋以前"举秀才"的,文帝时"举秀才"的有王贞、杜正玄、杜正藏,炀帝时"学业该通,应诏举秀才"者有杜正伦。整个隋朝,"举秀才止十余人"①。明经科,起于隋。文帝时,有韦云起"明经举,授符玺直长"②。炀帝时,孔颖达"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③。进士科,《北史·杜铨传》叙其族孙之孙,称杜正藏兄弟大业中"应诏被举。时正藏弟正仪贡充进士"。这是炀帝时开进士科的最早记载。
(3)改修刑律文帝晚年,用法益峻,喜怒无常。炀帝针对文帝"禁网深刻"的情况,又敕令改修律令。
大业二年十月,下诏改修《开皇律》。牛弘、刘炫等于第二年四月改成,共500 条,分为18 篇:名例、卫宫、违制、请求、户、婚、擅兴、告劾、贼、盗、斗、捕亡、仓库、厩牧、关市、杂、诈伪、断狱。颁行全国,称为《大业律》。比较《开皇律》,五刑之内,降从轻者约200 余条;枷杖决罚讯囚之制,也轻于旧律。文帝时规定,官吏犯罪,子弟不得为宿卫近侍之官;有叛逆罪者,家口籍没。炀帝"诏革前制",强调"罪不及嗣","犯罪被戮
① 《隋书》卷3《炀帝纪上》。
① 《旧唐书》卷70《杜正伦传》。
② 《旧唐书》卷75《韦云起传》。
③ 《旧唐书》卷73《孔颖达传》。
之门,期以下亲,仍令合仕,听预宿卫近侍之官。"①"久厌严刻"的百姓,一时间颇"喜于宽政"。
炀帝晚年,也走文帝的老路,更立严刑,甚至恢复轘裂、枭首等酷刑,终至"天下大溃"。
5。经略四方炀帝即位后就打算"通西域,经略四方",因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