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行情书

分类: qsxs

加入书架
章的章纲。十章以后自己章纲自己照着大纲列,总字数要求在大纲上有,有问题随时沟通。”
  谢青:“行,谢谢。什么时候交稿?”
  陶然:“每周五交当周的稿子。”
  两个人毫无废话地沟通完基本信息,谢青就回屋码字去了。电脑、电脑桌都是工作室配好的,还很贴心地准备了一把Cherry机械键盘。谢青知道很多网络作者都离不开机械键盘,什么轴好用也能说得头头是道,她倒没太多这方面的追求,她习惯手写。
  电脑的配置不算太高,谢青一边等它开机一边先草草扫了遍大纲。在注意到大纲下方标注的总字数要求是“300W字”时,她无声地啧了声嘴。
  这么点内容写这么长,得写得多水啊
  电脑在这时完成了开机。谢青习惯性地先登上了QQ,刚登录就收到一个邮件提示。她点开看了眼,是陶然发来的,里面只有一个文档附件。
  谢青点开预览上下划了一遍,见内容和纸质版一样,就把页面关了。
  她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细细琢磨大纲。虽然只是给别人代笔,从网络文学的现状看,花千字15找代笔的作者本身水平应该也很有限,但她还是想对得起笔下的文字。
  理清主线支线的大致脉络和节奏,谢青开始动笔。一页400字的作文纸是她昨天去小区便利店买东西时顺手买的,价格比外面的小卖店略贵,但纸质顺滑,写起来很流畅。
  谢青享受这种手写的感觉,一笔一画地勾勒出整个世界。
  五天的时间过得很快,虽然大多数时间大家都各自闷在自己屋里写东西,五天下来也足以大家互相认识了。
  工作室里“包吃住”的代笔一共12个人,七男五女,基本住满了这幢面积不小的别墅。
  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线上工作的,邹小盈说有三四十个之多,但线上这些流动比较大,具体人数她也说不准。
  男频女频各有一个组长,都住在这里。女频组长是陶然,男频组长是在谢青来报到时一眼认出她的那个,丁一帆。
  交稿必须交电子稿。
  谢青手写稿子的速度是每小时大约一千字,算上整理细纲、卡文和删删改改所用的时间,一天能写出五千多字。
  她算了算,这样写四天是两万多,拆成七章,刚好能满足一个网络作者日更3000一星期的量。
  她便把录入电子版的工作都放在了周五,从早上九点开始就在敲键盘,中午休息一下,下午一两点敲完,正好可以最后再顺一遍稿子。
  完成之后她把稿子用邮件给陶然发了过去,瘫到床上歇了一会儿,突然觉得还挺累。
  她以前其实并不算个网络作者,《青珠录》最初是在杂志上连载的,后来被绮文传媒看中就出了书。
  杂志和出版作者都没有网络作者这种更新量压力,大可以在状态好时一口气写两万,状态不好就躺它一星期。对于拖延症严重的出版作者来说,Deadline前一个月再开始奋笔疾书也不是不行
  网络作者的日更压力,她从来没体会过。先前她还觉得一天写四五千字没什么,现在自己这样写了才发现“一天写四五千字”和“每天写四五千字”完全不是一回事。
  怨不得网络作者十个里有八个都脱发,年纪轻轻就用上了霸王!
  五点半,谢青下楼吃饭。
  工作室用的这幢别墅是小区里一个完整的联排,原本是三套。宋墨属于知道自己攒不住钱的那种人,当时一朝成名财大气粗,就索性贷了点款,把手里的大笔进账都砸进去买了这三套房,改了内部结构,成了一整套大的。三楼自己居住,一楼二楼都给工作室用。
  所以在工作室的一楼有很大的厨房和餐厅,宋墨雇了专人做饭,代笔们的一日三餐都可以直接在工作室里吃。
  大家来吃饭的时间都差不多,主要是菜量有限,来晚了可能就不剩什么了。
  谢青和邹小盈坐在一起,她正要伸筷子尝尝邹小盈盛来的那道酸菜鱼,看到刚走进餐厅来的陶然目光扫了一圈,径直往这边走了过来。
  两个人平常不怎么打交道,谢青觉得应该是工作上的事,就看向了她。
  陶然在还有两米远的地方停住脚:“你的稿子怎么回事?”
  谢青:“?”
  陶然皱眉:“总共两万三千字,你逗我呢?”
  语气不善,大家都看向了这边。
  谢青茫然:“两万三怎么了?”
  “你跟我装什么傻?”陶然抱臂,上上下下地打量她,“这篇的作者要日更六千,也就是一周需要四万二的稿子。”
  谢青:“你没告诉我啊。”
  陶然:“邮件附件里那么大一行字你看不见么?”
  谢青心里咯噔一下。附件她确实没细看,因为她以为和纸质版完全一样。
  她及时道歉:“抱歉我直接按你给我的纸质版写的。”
  然而陶然说:“什么纸质版?”
  谢青浅怔。
  陶然上前半步:“给作者大纲都是直接发邮件,哪有什么纸质版?你自己粗心没看清要求自己承认就完了,可别挖陷阱坑我啊!”
  陶然宛如失忆,谢青在短暂的诧异之后,反倒冷静了。
  接下来至少三分钟的时间,她都闷头吃着菜,听陶然说。
  “三百万字的宅斗大长文你觉得会日更三千?那什么时候才能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