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窗小札1963》
分类: txts3
是破产和执笠收档。
但“利润”这两个字,最近在苏联经济学界也讨论得非常起劲。去年九月间,苏联卡尔科夫工业学院的经济学教授李勃曼,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批评苏联各种企业管理不得当,主张应当根据“利润观点”来经营。他提议,每一间工厂的生产,其成功和失败,须以是否得到利润来计算。在共产国家中,每一间工厂为了完成生产计划,总是只求产品增多,至于人力的浪费、原料的浪费、人民是否欢迎,那是根本不加考虑的。他们往往用一元二角的成本,来制造一件只值一元的商品。因为由政府规定价格,这件只值一元的商品,便被定价为一元三角。李勃曼抨击这种办法。他的意见还没得到政府的采纳,但苏联经济学界已展开了热烈讨论。
谈孟彻斯特的《卫报》
一九六三年二月十日
《大公报》在张季鸾先生任总编辑、总主笔的时代,有“中国的孟彻斯特卫报”之称。因为当时大公报不注重新闻抢快,而注重社评的精辟,正和《孟彻斯特卫报》的作风相同。同时,两家报纸都是自由主义的信奉者。
孟彻斯特是香港的死对头,因为这是英国的纺织业中心,当地的纺织厂商竞争不过香港人,便想出了限额输入这一着毒招出来。使得香港这几年的经济大受打击,始作俑者便是孟彻斯特。这个地方的纺织厂商麻麻地(粤方言,一般、普通之意,编者注),却有一张好报纸。本来,英国一切以伦敦为中心,《孟彻斯特卫报》起初只不过是一张平平无奇的地方性报纸,但自从史高特(C.P.Scott)于一八七一年加入该报任总编辑后,三四十年之间,一张地方性的报纸竟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报(大公报在天津初创时也只是普通的一家地方性报纸。至张季鸾先生主持笔政后,方始脱颖而出),现在该报仍在孟彻斯特出报,报名则已简单明了的改称“卫报”。目前的主持人虽然及不上史高特的才能,但因基础已很巩固,仍旧是英国极重要的大报。它的销数不到二十万份,言论的影响力,却比日销四百五十多万份的《每日镜报》(该报自称“本报宇宙间销数第一”)大得多,甚至可能超过日销四百十万余份的《每日快报》。
《卫报》所以成功,唯一的因素在于史高特所写的社评,他对于每一个问题,都提出了公正合理的主张,绝对不为政治因素所左右。他认为新闻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的看法和解释,他始终坚持真理,有时全国的舆论一致和他相反,但他绝对的不去迎合俗好。
他的社评写得平易近人。他经常向该报的工作人员指出:“在卫报上所登载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必须是普通男人和女人所能了解的。”他写社评的信条是:“必须有说服力”,每个研究新闻学的学生可能都知道他所写的一篇署名文章,那是《卫报》出版百年纪念的社评。他主张一切要诉诸理性,要容忍反对者的意见。那篇文章中说:“反对者的声音,应当和朋友们的声音一样,有同样的权利被人们听到。撰述评论的人必须能够自我节制。坦白是很好的;但公正更好。”英国许多报学史中都这样说:“他的言论很温和很平静。但他轻轻的说话比许多大声疾呼传送得更远。他的意见影响了制定英国国策的政治家们,也就是影响了英国整个国家的政策。”
《印度时报》和《自由谈》
一九六三年二月十八日
本报的《自由谈》越来越引起广大人士的注意,许多读者的来信中都曾提到过这个事实。日前在一个宴会之中,我遇到日本驻香港领事熊田先生,他从大衣袋中取出一份明报出来,对我说:“贵报《自由谈》中的资料丰富得很,内容真实,我是每期必买的。”熊田先生是中国通,他的国语讲得比我还好。
《自由谈》中曾详细讨论到中共的《参考资料》问题,这些讨论的内容,被新德里《印度时报》的驻港记者归纳起来,写了一篇长篇的通讯,登在一月十六日的该报,这通讯的题目叫做“红色中国的秘密武器”。我初看到这题目时,还以为是讨论中共的核子武器,哪知一读内文,才知材料主要摘自明报《自由谈》,颇为意外。
文中详细介绍了《参考资料》的形式和内容、消息来源、编辑方法、读者对象等等,这一些,与《自由谈》中所说的没有什么出入, 这里不再重复。这通讯中说:“香港一位统战工作者辩称,参考资料中所登载的新闻,并不限于社会主义国家的。他说所有重要的国际新闻,不管思想的倾向如何,都有登载。有时上面甚至会登出帝国主义国家新闻记者关于新中国的报导。这一位统战人士的话或许是不错的,但该刊所登的西方记者的报导,往往是歪曲的恶意的诬蔑,表示了西方国家对中共的敌意。”文中所说的那位统战工作者,当是指曹聚仁先生了。《自由谈》热烈讨论《参考资料》的问题,那正是曹先生所引起的。
文中说:“有一个来自大陆的年青干部说,他过去三年来不断的阅读参考资料,当苏联的廿二次党代表大会整肃莫洛托夫时,参考资料上却发表了一篇称赞莫洛托夫的文章,说他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是斯大林的左右手。这篇文章中描写的赫鲁晓夫只不过是来自顿巴斯的一个矿工,内心深深妒忌斯大林伟大的功绩。为了要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赫鲁晓夫才不得不进行反斯运动,整肃斯大林的信徒。因为斯大
但“利润”这两个字,最近在苏联经济学界也讨论得非常起劲。去年九月间,苏联卡尔科夫工业学院的经济学教授李勃曼,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批评苏联各种企业管理不得当,主张应当根据“利润观点”来经营。他提议,每一间工厂的生产,其成功和失败,须以是否得到利润来计算。在共产国家中,每一间工厂为了完成生产计划,总是只求产品增多,至于人力的浪费、原料的浪费、人民是否欢迎,那是根本不加考虑的。他们往往用一元二角的成本,来制造一件只值一元的商品。因为由政府规定价格,这件只值一元的商品,便被定价为一元三角。李勃曼抨击这种办法。他的意见还没得到政府的采纳,但苏联经济学界已展开了热烈讨论。
谈孟彻斯特的《卫报》
一九六三年二月十日
《大公报》在张季鸾先生任总编辑、总主笔的时代,有“中国的孟彻斯特卫报”之称。因为当时大公报不注重新闻抢快,而注重社评的精辟,正和《孟彻斯特卫报》的作风相同。同时,两家报纸都是自由主义的信奉者。
孟彻斯特是香港的死对头,因为这是英国的纺织业中心,当地的纺织厂商竞争不过香港人,便想出了限额输入这一着毒招出来。使得香港这几年的经济大受打击,始作俑者便是孟彻斯特。这个地方的纺织厂商麻麻地(粤方言,一般、普通之意,编者注),却有一张好报纸。本来,英国一切以伦敦为中心,《孟彻斯特卫报》起初只不过是一张平平无奇的地方性报纸,但自从史高特(C.P.Scott)于一八七一年加入该报任总编辑后,三四十年之间,一张地方性的报纸竟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报(大公报在天津初创时也只是普通的一家地方性报纸。至张季鸾先生主持笔政后,方始脱颖而出),现在该报仍在孟彻斯特出报,报名则已简单明了的改称“卫报”。目前的主持人虽然及不上史高特的才能,但因基础已很巩固,仍旧是英国极重要的大报。它的销数不到二十万份,言论的影响力,却比日销四百五十多万份的《每日镜报》(该报自称“本报宇宙间销数第一”)大得多,甚至可能超过日销四百十万余份的《每日快报》。
《卫报》所以成功,唯一的因素在于史高特所写的社评,他对于每一个问题,都提出了公正合理的主张,绝对不为政治因素所左右。他认为新闻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的看法和解释,他始终坚持真理,有时全国的舆论一致和他相反,但他绝对的不去迎合俗好。
他的社评写得平易近人。他经常向该报的工作人员指出:“在卫报上所登载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必须是普通男人和女人所能了解的。”他写社评的信条是:“必须有说服力”,每个研究新闻学的学生可能都知道他所写的一篇署名文章,那是《卫报》出版百年纪念的社评。他主张一切要诉诸理性,要容忍反对者的意见。那篇文章中说:“反对者的声音,应当和朋友们的声音一样,有同样的权利被人们听到。撰述评论的人必须能够自我节制。坦白是很好的;但公正更好。”英国许多报学史中都这样说:“他的言论很温和很平静。但他轻轻的说话比许多大声疾呼传送得更远。他的意见影响了制定英国国策的政治家们,也就是影响了英国整个国家的政策。”
《印度时报》和《自由谈》
一九六三年二月十八日
本报的《自由谈》越来越引起广大人士的注意,许多读者的来信中都曾提到过这个事实。日前在一个宴会之中,我遇到日本驻香港领事熊田先生,他从大衣袋中取出一份明报出来,对我说:“贵报《自由谈》中的资料丰富得很,内容真实,我是每期必买的。”熊田先生是中国通,他的国语讲得比我还好。
《自由谈》中曾详细讨论到中共的《参考资料》问题,这些讨论的内容,被新德里《印度时报》的驻港记者归纳起来,写了一篇长篇的通讯,登在一月十六日的该报,这通讯的题目叫做“红色中国的秘密武器”。我初看到这题目时,还以为是讨论中共的核子武器,哪知一读内文,才知材料主要摘自明报《自由谈》,颇为意外。
文中详细介绍了《参考资料》的形式和内容、消息来源、编辑方法、读者对象等等,这一些,与《自由谈》中所说的没有什么出入, 这里不再重复。这通讯中说:“香港一位统战工作者辩称,参考资料中所登载的新闻,并不限于社会主义国家的。他说所有重要的国际新闻,不管思想的倾向如何,都有登载。有时上面甚至会登出帝国主义国家新闻记者关于新中国的报导。这一位统战人士的话或许是不错的,但该刊所登的西方记者的报导,往往是歪曲的恶意的诬蔑,表示了西方国家对中共的敌意。”文中所说的那位统战工作者,当是指曹聚仁先生了。《自由谈》热烈讨论《参考资料》的问题,那正是曹先生所引起的。
文中说:“有一个来自大陆的年青干部说,他过去三年来不断的阅读参考资料,当苏联的廿二次党代表大会整肃莫洛托夫时,参考资料上却发表了一篇称赞莫洛托夫的文章,说他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是斯大林的左右手。这篇文章中描写的赫鲁晓夫只不过是来自顿巴斯的一个矿工,内心深深妒忌斯大林伟大的功绩。为了要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赫鲁晓夫才不得不进行反斯运动,整肃斯大林的信徒。因为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