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幽灵》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自己也认为,姨爹虽然是个地主,但他所在的地方,当年都是茫茫苇荡和荒野草滩,他所有的土地并不是抢夺、霸占别人来的,而是他自己带领子侄开荒所得,也难怪他想不通要闹情绪。想到这点,虞松远开始有点理解大和小爷了。

那时候,姨爹的儿子和侄儿们都已经逃到了外地亲戚家。姨爹和姨奶的后事,都是父亲虞新河和小爷虞新民兄弟出面承办的。他们兄弟俩威名远扬,又无可以批斗他们的理由,地方干部们并没有为难他们。

姨爹的死是不是父亲虞新河兄弟俩甘愿埋名乡里的唯一原因,虞松远不得而知。但他能肯定,威名赫赫、英雄无敌、曾令日寇闻风丧胆的父亲和小爷,姨爹姨奶的惨死,肯定对他们的人生选择,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到1949年苏北全境解放时,虞新河早已家道破落,仅剩下几间四面漏风的破茅屋,已成了地地道道的赤贫农户。土地改革时,被评了个下中农的成份。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是从老宅地下枯井里悄悄起出的几件古物,包括几本线装古书、一些字画、瓷器,以及一块明代御赐烫金牌匾。

“社教”运动时,村里和全国各地一样,都流行破“四旧”。虞新河的父亲曾是著名乡绅,虽然此时他们家已经是地地道道的贫困农民,但村里的破“四旧”,还是得从他们家开始。

虞新河的三女儿虞琴,主动带着运动积极分子们,来抄自己的家,让虞新河兄弟痛心疾首。精心珍藏多年的这些带有祖先印迹的、起着文化传承功能的古物,瞬间被无情的火焰化为灰烬。

在抄家的人到来前,虞新河兄弟俩匆匆将部分线装古书卷起,藏匿进一口腌咸菜用的大瓮内,埋入茅厕旁边的地下。这十几本书,也才得以幸免于难,成为后来虞家唯一值得珍藏的传家之物。

虞新河虽然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却能武亦能文。他与兄弟虞新民两人,从小练得一身好武艺。但虞新河骨子里,还是一个正直、地道的旧式文化人,一手正宗的苏体大气磅礴、气贯长虹。

由于家学渊源,他们兄弟二人并没有到进步学堂上过学,更没有接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小时候,家有私塾,他俩与佘氏姐妹,是被封闭在家塾中,读过四书五经,习过诸子百家,历代典藏也多有博览,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但平时,虞氏兄弟为人极其低调,绝无酸腐之气,一生以勤奋务农为本。他们勤俭持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常生活与全村农民毫无异样。平时在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需要对联时,他们张口就来,信手写出,如此而已。

教授与陈老师两家从苏南下放而来,两辆车傍晚来到村里。车辆刚刚停下,周昆就带着武装民兵端着枪,高呼着口号,将他们围在一起。围观的村民们,也都跟着呼喊着口号,手臂举成树林,现场成了一场临时批斗会。

年迈的教授和瘸腿的陈老师,低着头,听着周昆宣布对“四类分子”的各项改造政策。彷徨四顾的老弱病残,无依无靠的孤儿寡母,两个娇滴滴的美貌少妇,以及少妇怀抱中被吓得哇哇啼哭的三岁**,犹如一群羊落入狼群之中。

虞新河看不下去了,他分开围观的人群,“老周,天色已晚,先让人家老老小小安顿下来!”说着,又朗声对周围的人群说,“愿意帮忙的留下,不愿帮忙的马上都散了!”

话一出口,人群逐渐开始散了。周昆正在兴头上,但看到虞新河和虞新民已经带人开始帮助卸车,只好草草收兵,带着民兵恹恹散去。

农村天黑得早。当天晚上,等教授和陈老师两家都收拾差不多的时候,已经晚上八点了。佘文芳和佘文秀已经在虞松远家做好饭,炒了菜,还开了两瓶地瓜烧,请两家过去吃饭。

大人一桌,小孩一桌。小孩子们早就在两家卸车和归置东西时,已经和虞松远、虞松权打成一片。他们早就饿了,此刻已经轰轰烈烈地吃开了。

两家的大人,在刚下车就挨了一顿批斗,现在桌上有酒有菜,顿时都热泪盈眶。教授说,“虞老大、虞老二,刚才卸车时,我就知道房子位置这么好,是你们兄弟争取的。下午幸好又是你们解围,我老太婆先敬你们兄弟一杯。”

陈老师也感慨地说,“我看出来了,大哥小哥和大嫂小嫂都是武林中人,侠肝义胆,仁义之士。我们都是戴罪之身,今后我们两家,还少不得麻烦你们。”两个少妇也一迭声,感谢不尽。

虞新河站起身,“教授,陈老师,你们两家来自我们祖先的故地,你们来了,就是缘分,我们都很高兴。今天算是给你们接风了,我们不说不高兴的事儿!”说着,和虞新民一起,带领全家,给他们敬了一杯。

……

自“洪武赶散”始,时间虽然已经过去六百余年,苏北虞氏也已经遍及华南、华东和中西部广大地区。但通过族谱传颂和祖祖辈辈口口相传,让一代又一代的虞氏后代,牢记着他们的根-苏州阊门。

其实,不仅是虞氏,在今天苏北的扬州、淮阴、盐城三市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他们的祖籍为苏州阊门,他们是阊门后裔。

正因为他们的祖先来自江南,他们的根在吴中,他们的祖荫之地在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