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旗飘落》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但事情还要仔细分析,我发现,其实这一问背后隐藏着一个“逻辑陷阱”,即故意混淆“主权”与“治权”概念,转而玩弄一个议题――“存在即等于领有”!



而专门跟大清玩弄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表达这一主张,强加给大清一个“先入”印象:在地盘问题上,谁拿走,甚至谁占用,谁管着,就归谁,不管是什么时间怎么拿走的。



这是日本人的“逻辑”基础。这个“逻辑”在当前的钓鱼岛问题上,日本仍在在使用。



如果以这一套为铺垫,以下问题就好讨论。



…………………………………………



对第一个问题,应该告诉日本人:



一,澳门不存在领土争议,任何国家窃取该地管辖权,都不被认可,也决定不了主权归属。



二,按道理,主权与治权一致,如有意外(被人占着啥的),哪怕税都收上了,那也是主权高于治权。除非我让与你,否则别拿“实际占有”说事。



大清实际如何回答的,没找到记载。



――――――――――――――――



第二件,朝鲜。



朝鲜是中国的属国,这是中外皆知的事。



但在中国之属国问题上,有其特殊性。



特殊就特殊在,中国自古以来这一套“封贡体系”,更近似于一套“友好互惠关系”。



这个属国,不同于“领有”,也不同于近代欧州国家的殖民地。



中国在“藩属”问题上相对宽松,只要表示服从,甚至表示一下尊敬就行。除非出现挑战天朝权威、影响疆域安全稳定的情况,或应其国主请求帮助稳定局面,基本不干涉内政。



对朝鲜也是这样――



你说是从属关系吧,中国朝廷不收税、不征粮、不殖民、不命官,领导也不去视察,两下相安无事。



要说主权独立吧,他们的国王、王妃、世子均须经大清册封,“朝鲜”国名还是朱元璋从朝鲜的请示中,拟定的三个名字中给选定的呢,还有一个象征性的不定时朝贡、晋见一下,送的东西也不多,还不如说是礼仪性的。一般情况下,拿回的(中国皇帝赐的)更多。



只是,朝鲜也仰赖中国的保护,在此之前并不与其他国家订立什么通商章程之类的东西,各国关于朝鲜的事务,一般也是与中国沟通,很大程度上需要有中国出面打交道才行。



所以,中国对藩属国的权威在于,没有中国政府的承认,你私下里定的东西,都是一个结局――扔垃圾筒,作废。



这些事实存在不止一年了,全世界都知道,离得最近的日本人当然知道。



明治政府肚子里明白,如果和朝鲜所依靠的宗主国中国缔结了对等的条约,获得与大清国同样的地位,才能在和朝鲜的交涉上取得有利的地位。



先修上栈道,再暗渡陈仓,这是日本处理与朝鲜关系的最初思路。



出于这种考虑,明治二年(1869年)阴历的十二月,政府还命令木户孝允出使中国、朝鲜,但大清这一年事情较多,随即发生了“天津教案”,法国人都把军舰开到天津了,日本人讲是由于天津的形势恶化、安全难保证而未能成行。



实际上,是即使来了,身为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的李鸿章也没工夫接待。李大人先是被确定负责处理“教案”,还没等开始,又被派走了――陕西的回民起义了。



这事情过去没有这么久吧?日本忘性这么大?



那日本人忽然掀起“朝鲜是否能自主”这个议题,有什么深意?



这么问,不是装傻就是充愣,只能说明他们是故意的。



唯一的可能就是,这段时间内,日本人有了新的想法,准备开辟什么新的途径。



一个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途径。



那么,现在仅就日本人的问话本身思考,事情明摆着,日本人要针对朝鲜与中国的宗属关系这件事上干什么坏事。



…………………………………………



确实如此。



日本人早就想吞下朝鲜了。但眼大肚子小,“牙口”也不硬,直接动武,必然要面对大清。把朝鲜一口吞下,还没那么大本事,搞不好不是崩了牙就是撑死。



那就从迫使朝鲜人订立条约、开埠经商,获得在朝鲜的驻留权,一步步来。但是一开始,又遇到了大清。



日本尝试过同朝鲜订约通商(看看日本同大清定约的过程就知道,这个尝试是怎么回事),被朝鲜拒绝了。理由嘛,恰恰是“你日本不能有天朝上邦大清的待遇”。朝鲜国王接到日本政府的信函,“礼貌”地告诉日本人:“皇”,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