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
分类: txts3
伦敦的英国图书馆东方和印度分部(该部的Francis Wood、Linda Raymond和Graham Hutt等人都尽心照顾),设在科林戴尔的英国图书馆报刊分部、伦敦大学的东方与非洲研究院,设在丘加敦的伦敦档案局、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印刷与书画分馆。在中国台湾省,我极大地受惠于对“中央研究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书刊的查阅,也得到庄吉发、陈国栋和王瑗玲诸君的帮助。在“中央研究院”以及在博懋大学(Boyn Mawr)、哈佛大学、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和麦克吉尔学院等地的各类讲座期间,一些学术提问或随后的通信交流激发了我的一些新观点,也纠正了一些旧有的错误想法。
下列太平天国史或宗教原教旨主义领域的这些专家回答了我的咨询信函,或让我分享了他们的收藏资料,他们是:韦思谛(Stephen Averill)、Richard Bohr、柯饶富(Ralph Covell)、Joseph Davis、Williams Doezema、Linda Gerstein、Norman Girardot、Steven Leibo、Jessie Lutz、韩书瑞(Susan Naquain)、Eileen Scully、司白乐(Audrey Spiro)、J.Barton Starr、Barend ter Haar、于君方。在墨尔本,Jack Gregory与我分享了他的思想,还赠送我一本他与Prescott Clarke合编的极有价值的西方人有关太平天国报道的文集;在伦敦,R.G.Tiedemann让我分享了他长期收集且仍在增加的有关太平天国论题的西语文献书目;Rudolf Wagner在多种场合让我分享了他在秘传资料方面的广博学识和一些未经挖掘的珍贵档案文献(这些文献有时是秘不示人的)。
最终形成本书的部分研究及大部分旅行和思考是我在受麦克阿瑟基金赞助期间进行的。我在那时写的部分章节现在被我去掉了,但错误的开端却是最引人入胜的探索之组成部分,因此我很感谢那项基金赞助,它使我得以自由自在地进行了那样一段时期的实验。我那潦草凌乱的手写原稿因我的打字员Peggy Ryan的耐心处理变得井然有序。Betsy McCaully在必要的时候为我挡掉了许多杂务,使我能够潜心写作。诺顿出版社的Donald Lamm和Steven Forman两人从一开始就鼓励本书的撰写计划,他俩以他们高超的激励手段而不是通过设置最后期限来设法让我加油工作。而金安平则以她的挚爱、激情和始终健全的常识保证我能全身心地投入对洪秀全的探究,但又不至于钻进牛角尖。
前 言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最诡奇的人和事件之一。19世纪初,洪秀全生于华南一个普通农家,做过村里的塾师,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洋思想让年轻的洪秀全深为着迷,其中以某些基督教教义影响他的命运最深(有一群新教传教士和当地信徒专心把《圣经》和一些阐释教义的文字译成中文)。洪秀全刚接触这个宗教不久,但他的内心有一部分与时代的脉动相契合,使得他对基督教里头的一些要素作了字面上的理解,深信自己是耶稣的幼弟,天父交付给他特殊的使命,要把神州从满洲妖族的统治下解救出来,带领着选民,到他们自己的人间天堂去。
洪秀全怀抱着这种千禧年式的信念,从1840年代末开始纠集一支“拜上帝教”信徒,到了1850年汇成太平天军。洪秀全带领这支军队,转战华南华中,攻无不克,但也生灵涂炭。1853年年中,洪秀全麾下的水陆联军攻占了长江重镇南京,把那只存在于经文上、出于想象、扎根于土地的社会,创建为他们的太平圣地,并以此作根据地达十一年之久,直到1864年为止——其间有两千多万人或战死、或饿死——洪秀全及其残兵则死于兵燹饥馑。<small>1</small>
洪秀全及其信徒在一种天启式的灵视(apocalyptic visions)之中步上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浩劫,其根源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在这种灵视出现之前,许多文明盛行的是不同的信仰模式——在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印度—伊朗文明中尤其明显。照之前的这种信仰模式来看,宇宙是秩序、繁荣与黑暗、混乱、毁灭这两种力量之间脆弱但又僵持不下的平衡。用《奈费尔提蒂预言书》(The Prophecies of Nefertiti)来说,尼罗河的潮涨潮落本身就是这种恒定模式的明证:
<blockquote>赤足过对岸,</blockquote><blockquote>欲求水载舟,</blockquote><blockquote>奈何河变岸。</blockquote><blockquote>岸地将变河,</blockquote><blockquote>水流复变岸。<small>2</small></blockquote>
在当时,死亡被视为沉寂,一种永久的等待,毫无苏醒的希望。虽然当时可能借着各种厚葬仪式,或是把心力放
下列太平天国史或宗教原教旨主义领域的这些专家回答了我的咨询信函,或让我分享了他们的收藏资料,他们是:韦思谛(Stephen Averill)、Richard Bohr、柯饶富(Ralph Covell)、Joseph Davis、Williams Doezema、Linda Gerstein、Norman Girardot、Steven Leibo、Jessie Lutz、韩书瑞(Susan Naquain)、Eileen Scully、司白乐(Audrey Spiro)、J.Barton Starr、Barend ter Haar、于君方。在墨尔本,Jack Gregory与我分享了他的思想,还赠送我一本他与Prescott Clarke合编的极有价值的西方人有关太平天国报道的文集;在伦敦,R.G.Tiedemann让我分享了他长期收集且仍在增加的有关太平天国论题的西语文献书目;Rudolf Wagner在多种场合让我分享了他在秘传资料方面的广博学识和一些未经挖掘的珍贵档案文献(这些文献有时是秘不示人的)。
最终形成本书的部分研究及大部分旅行和思考是我在受麦克阿瑟基金赞助期间进行的。我在那时写的部分章节现在被我去掉了,但错误的开端却是最引人入胜的探索之组成部分,因此我很感谢那项基金赞助,它使我得以自由自在地进行了那样一段时期的实验。我那潦草凌乱的手写原稿因我的打字员Peggy Ryan的耐心处理变得井然有序。Betsy McCaully在必要的时候为我挡掉了许多杂务,使我能够潜心写作。诺顿出版社的Donald Lamm和Steven Forman两人从一开始就鼓励本书的撰写计划,他俩以他们高超的激励手段而不是通过设置最后期限来设法让我加油工作。而金安平则以她的挚爱、激情和始终健全的常识保证我能全身心地投入对洪秀全的探究,但又不至于钻进牛角尖。
前 言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最诡奇的人和事件之一。19世纪初,洪秀全生于华南一个普通农家,做过村里的塾师,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洋思想让年轻的洪秀全深为着迷,其中以某些基督教教义影响他的命运最深(有一群新教传教士和当地信徒专心把《圣经》和一些阐释教义的文字译成中文)。洪秀全刚接触这个宗教不久,但他的内心有一部分与时代的脉动相契合,使得他对基督教里头的一些要素作了字面上的理解,深信自己是耶稣的幼弟,天父交付给他特殊的使命,要把神州从满洲妖族的统治下解救出来,带领着选民,到他们自己的人间天堂去。
洪秀全怀抱着这种千禧年式的信念,从1840年代末开始纠集一支“拜上帝教”信徒,到了1850年汇成太平天军。洪秀全带领这支军队,转战华南华中,攻无不克,但也生灵涂炭。1853年年中,洪秀全麾下的水陆联军攻占了长江重镇南京,把那只存在于经文上、出于想象、扎根于土地的社会,创建为他们的太平圣地,并以此作根据地达十一年之久,直到1864年为止——其间有两千多万人或战死、或饿死——洪秀全及其残兵则死于兵燹饥馑。<small>1</small>
洪秀全及其信徒在一种天启式的灵视(apocalyptic visions)之中步上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浩劫,其根源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在这种灵视出现之前,许多文明盛行的是不同的信仰模式——在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印度—伊朗文明中尤其明显。照之前的这种信仰模式来看,宇宙是秩序、繁荣与黑暗、混乱、毁灭这两种力量之间脆弱但又僵持不下的平衡。用《奈费尔提蒂预言书》(The Prophecies of Nefertiti)来说,尼罗河的潮涨潮落本身就是这种恒定模式的明证:
<blockquote>赤足过对岸,</blockquote><blockquote>欲求水载舟,</blockquote><blockquote>奈何河变岸。</blockquote><blockquote>岸地将变河,</blockquote><blockquote>水流复变岸。<small>2</small></blockquote>
在当时,死亡被视为沉寂,一种永久的等待,毫无苏醒的希望。虽然当时可能借着各种厚葬仪式,或是把心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