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
分类: qsxs
。
所以,此刻蒙毅回来面临的就是人物两非的局面。嬴政已死、扶苏已死、蒙恬被囚,大势已去。
蒙毅想不到自己只不过离开一个多月,就山河变色,他震惊于眼前局面的同时,赵高却对他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蒙毅不仅得罪过赵高,还差点要了他的命。
二人之过节前面已经提过。“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此仇不报非赵高!兼之蒙氏一族是赵高把政弄权的最大阻碍,旧恨新仇,就今天一并清算了吧。蒙毅,我告诉你!对你的仇恨,我赵高不曾一日忘怀。时至今日,赵高非昔日赵高,蒙毅亦非昔日蒙毅。要杀你根本不费一兵一卒,口舌足矣!
赵高对胡亥如此说道:“臣侍奉先王之时,曾听闻陛下欲立您为太子。蒙毅却上疏坚决反对。要知道您的贤能才干那是众所周知,蒙毅明知如此却劝阻陛下立您为太子。这样不忠惑主的罪行,臣以为蒙毅该杀!”
“那蒙毅真这么说?”胡亥有些疑惑。
“这是自然,臣以人格保证!”赵高赌咒发誓。
“蒙家功勋显赫,于我大秦世代有功,轻易杀戮恐怕不好……这样吧,先让他自己去个清净的地方好好反省反省吧。”
胡亥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就这样,蒙毅被囚禁于代(地名),落得与他哥哥蒙恬一般下场。
史书中记载了大量秦二世的荒淫暴政。其实读史要凭良心,胡亥这个人还不是那么糟糕无能。至少到现在他还是比较清醒的。他不杀蒙恬与蒙毅,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他私心根本就不想杀这两位辅国良臣,二呢就暗黑点,他觉得此时还没登基,所谓根基不稳就擅杀重臣,怕引起朝中大臣的非议甚至反对。
历来,君臣之间就从不是协力的共体。貌似和谐的二者,其实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有人形容过,权利如同看不见的绳索横在帝王与大臣们之间,双方一直在拔河。力量绝不可以一边倒,否则就要出事。作为帝王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处理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
或许天下第一的始皇嬴政不需要学这些,他统一天下的伟业与暴戾乖张的性格可以让他独断专行。但胡亥不行,他比不了老子,就必须在其他地方补足。比方,身为还很嫩的太子就必须顾及到朝中诸臣。
这点上赵高看得就远没有胡亥透彻,他一心想着报仇想着扫清自己路途上的障碍,却看不到贸然行事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这是赵高身为小人的局限性,也是他愚蠢的一个表现。日后在这两个方面,赵高也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第三章 二世即位
扶苏死、蒙恬蒙毅被囚、胡亥储君身份已定,要做的自然是日夜兼程赶回咸阳。嬴政可实在是拖不下去了。日夜与臭鱼为伍,这都多少天了啊!不敢想象。
赶到咸阳后,嬴政的死讯才得以诏告天下。此刻李斯方拿出伪造的第二封诏书,当着朝臣的面宣布受始皇遗命,立胡亥为太子。丞相说的话,大臣们自然无可非议,一切顺理成章。
公元前210年胡亥袭位。史称秦二世。这一年胡亥21岁。
前面我们说过按当时习惯,主持葬礼者继承皇位。二者进行顺序上应是,先葬礼、后登基。
但实际上直到胡亥袭位后好多天,“九月,葬始皇骊山”。拖了这么久,粗略算来至少两个月才下葬,那是因为那时候嬴政的陵墓还未修好。
秦始皇陵墓、驰道(嬴政为了出巡方便建的高速公路)、阿房宫、万里长城,这四大工程贯穿了嬴政的一生,阿房宫和始皇陵直到他死还未建成。其他三个先不论,关于始皇陵墓的种种记载、传闻实在太多,比较靠谱些的可见史书或考古中国,夸张玄幻点的可见《神话》或各类盗墓小说。
陵墓耗费七十万人力修建。嬴政死后两个月陵墓终于可以下葬骊山。胡亥下令,嬴政后宫中没有子嗣的全部殉葬,死的人有多少?非常多。
阿房宫绵延数里,格局仿造被灭六国宫殿,里面眷养了从六国掠来的美女,阿房宫赋就有“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云鬓绕绕梳小鬟也,渭水涨腻弃脂水也”的词句,可见里面的美女之多。殉葬是古代帝王死后必行之举,但这样规模好大的殉葬,还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陪同嬴政死的那些可怜的女人,她们没有子嗣,大部分很可能是一些连嬴政面都没见过的女子。除了她们还有建造骊山陵墓的工匠。秦二世怕工匠们泄露王陵财宝信息,就将甬道封锁,将参与修建的工匠们活埋了。
安葬完老子孝道尽完,胡亥开始忙自己的事业。他封赵高为郎中令。郎中令是个什么官?简单说就是执掌宫门,皇帝的大管家,自此赵高手掌大权。李斯还做他的丞相。
胡亥上台就发布了一道政令,要增加嬴政极庙的祭品,还要增设各项祭祀天地祖先的礼仪。大臣们纷纷抗议。理由是,古代帝王祭祀七代祖先,称七庙,诸侯五庙,士大夫三庙,始皇帝的极庙已经是天下之最,绝对后无来者。
大臣们众口一词且理由充分,胡亥沉默了。好在大臣们也知道不能太让皇帝下不来台。随即补充道,陛下可以继续沿用始皇的祭祀,并自称“朕”。
胡亥才登基,所谓根基不稳,当然更不好说
所以,此刻蒙毅回来面临的就是人物两非的局面。嬴政已死、扶苏已死、蒙恬被囚,大势已去。
蒙毅想不到自己只不过离开一个多月,就山河变色,他震惊于眼前局面的同时,赵高却对他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蒙毅不仅得罪过赵高,还差点要了他的命。
二人之过节前面已经提过。“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此仇不报非赵高!兼之蒙氏一族是赵高把政弄权的最大阻碍,旧恨新仇,就今天一并清算了吧。蒙毅,我告诉你!对你的仇恨,我赵高不曾一日忘怀。时至今日,赵高非昔日赵高,蒙毅亦非昔日蒙毅。要杀你根本不费一兵一卒,口舌足矣!
赵高对胡亥如此说道:“臣侍奉先王之时,曾听闻陛下欲立您为太子。蒙毅却上疏坚决反对。要知道您的贤能才干那是众所周知,蒙毅明知如此却劝阻陛下立您为太子。这样不忠惑主的罪行,臣以为蒙毅该杀!”
“那蒙毅真这么说?”胡亥有些疑惑。
“这是自然,臣以人格保证!”赵高赌咒发誓。
“蒙家功勋显赫,于我大秦世代有功,轻易杀戮恐怕不好……这样吧,先让他自己去个清净的地方好好反省反省吧。”
胡亥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就这样,蒙毅被囚禁于代(地名),落得与他哥哥蒙恬一般下场。
史书中记载了大量秦二世的荒淫暴政。其实读史要凭良心,胡亥这个人还不是那么糟糕无能。至少到现在他还是比较清醒的。他不杀蒙恬与蒙毅,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他私心根本就不想杀这两位辅国良臣,二呢就暗黑点,他觉得此时还没登基,所谓根基不稳就擅杀重臣,怕引起朝中大臣的非议甚至反对。
历来,君臣之间就从不是协力的共体。貌似和谐的二者,其实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有人形容过,权利如同看不见的绳索横在帝王与大臣们之间,双方一直在拔河。力量绝不可以一边倒,否则就要出事。作为帝王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处理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
或许天下第一的始皇嬴政不需要学这些,他统一天下的伟业与暴戾乖张的性格可以让他独断专行。但胡亥不行,他比不了老子,就必须在其他地方补足。比方,身为还很嫩的太子就必须顾及到朝中诸臣。
这点上赵高看得就远没有胡亥透彻,他一心想着报仇想着扫清自己路途上的障碍,却看不到贸然行事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这是赵高身为小人的局限性,也是他愚蠢的一个表现。日后在这两个方面,赵高也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第三章 二世即位
扶苏死、蒙恬蒙毅被囚、胡亥储君身份已定,要做的自然是日夜兼程赶回咸阳。嬴政可实在是拖不下去了。日夜与臭鱼为伍,这都多少天了啊!不敢想象。
赶到咸阳后,嬴政的死讯才得以诏告天下。此刻李斯方拿出伪造的第二封诏书,当着朝臣的面宣布受始皇遗命,立胡亥为太子。丞相说的话,大臣们自然无可非议,一切顺理成章。
公元前210年胡亥袭位。史称秦二世。这一年胡亥21岁。
前面我们说过按当时习惯,主持葬礼者继承皇位。二者进行顺序上应是,先葬礼、后登基。
但实际上直到胡亥袭位后好多天,“九月,葬始皇骊山”。拖了这么久,粗略算来至少两个月才下葬,那是因为那时候嬴政的陵墓还未修好。
秦始皇陵墓、驰道(嬴政为了出巡方便建的高速公路)、阿房宫、万里长城,这四大工程贯穿了嬴政的一生,阿房宫和始皇陵直到他死还未建成。其他三个先不论,关于始皇陵墓的种种记载、传闻实在太多,比较靠谱些的可见史书或考古中国,夸张玄幻点的可见《神话》或各类盗墓小说。
陵墓耗费七十万人力修建。嬴政死后两个月陵墓终于可以下葬骊山。胡亥下令,嬴政后宫中没有子嗣的全部殉葬,死的人有多少?非常多。
阿房宫绵延数里,格局仿造被灭六国宫殿,里面眷养了从六国掠来的美女,阿房宫赋就有“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云鬓绕绕梳小鬟也,渭水涨腻弃脂水也”的词句,可见里面的美女之多。殉葬是古代帝王死后必行之举,但这样规模好大的殉葬,还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陪同嬴政死的那些可怜的女人,她们没有子嗣,大部分很可能是一些连嬴政面都没见过的女子。除了她们还有建造骊山陵墓的工匠。秦二世怕工匠们泄露王陵财宝信息,就将甬道封锁,将参与修建的工匠们活埋了。
安葬完老子孝道尽完,胡亥开始忙自己的事业。他封赵高为郎中令。郎中令是个什么官?简单说就是执掌宫门,皇帝的大管家,自此赵高手掌大权。李斯还做他的丞相。
胡亥上台就发布了一道政令,要增加嬴政极庙的祭品,还要增设各项祭祀天地祖先的礼仪。大臣们纷纷抗议。理由是,古代帝王祭祀七代祖先,称七庙,诸侯五庙,士大夫三庙,始皇帝的极庙已经是天下之最,绝对后无来者。
大臣们众口一词且理由充分,胡亥沉默了。好在大臣们也知道不能太让皇帝下不来台。随即补充道,陛下可以继续沿用始皇的祭祀,并自称“朕”。
胡亥才登基,所谓根基不稳,当然更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