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全传》
分类: txts3
政府最初级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人称为“童生”,然后再去考“秀才”。蒋文场失意,名落孙山,主要在于没有下工夫。因为他在县里看到了科场的一些腐败现象,引起了他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失望;再则,当时正在废科举、兴学堂,蒋多少也意识到走科举老路不一定会有好前程。
20世纪初,西风渐入中华大地,奉化城里也出现了三四所洋学堂。这洋学堂对于青年学子极具诱惑力。因为在私塾里一天到晚,一味摇头晃脑,背诵“子曰”、“诗云”,这种生活是很枯燥的。1903年,16岁的蒋,征得了母亲的同意,就学于奉化城里的凤麓学堂(后为奉化第一中学),妻子毛氏也随同前往。这对蒋母来说,是因为她对爱子单独生活不放心;同时,她更希望早日抱个孙子。
蒋自有他的算盘:从来就是乡下女子向城里人学时髦,携妻入城,也可借此开拓这位贤惠妻子的眼界。那时奉化城办了一所作新女校,校长是一位事业心很强、中年丧夫的闺阁诗人王慕兰。校内设有启蒙班:毛氏这个“上了头”、“开了脸”的已婚少妇,也在奉化城里过了两年“蒙童”生活。毛氏贤惠、乐于助人,受到了同窗小妹妹们的敬爱。
凤麓学堂,只是一所半新半旧的学校。总教习是一位名叫竺麟祥的翰林,新瓶装的还是旧酒,他主讲《礼记》与历史;还有一位是教《周礼》的,这些对蒋介石来说,是“温故”而不“知新”。当然,该校也开设了一点英文、算术等课程。这所凤麓学堂因为内容陈旧,学生们甚不满意,蒋很有一点造反精神,带头闹了一次小小的学潮,几被开除了学籍。
风潮过去,蒋也不愿再待在这个学堂了。“燕燕归来”、小两口又到了溪口。一家人正忙着准备过年,却来了一位举止阔绰的孙家舅父——孙琴凤。(他是蒋父第二个妻子孙氏的堂弟)。孙在宁波经商,见识多;他尊重蒋母,也欣赏外甥在“凤麓”的越轨行动,便介绍蒋到宁波继续上学。
“飞鸟择林而栖”。新年刚过,即1905年春,蒋又就读于宁波的箭金学堂,毛氏也同到宁波伴读。小两口租了一间住宅,过了一段小家庭生活的日子。
宁波,是近代中国最早与西方实行“五口通商”中的一口,濒临杭州湾,与上海隔海相望。两地往来,乘轮船朝发夕至。在“西风东渐”的潮流中,被“渐”来的东西,越来越多了。箭金学堂有个老师叫顾清廉,先生博学、他教学生阅读《周秦诸子》、《孙子兵法》、《说文解字》和《曾文正公全集》;他向学生讲解世界大势,鼓励学生出洋留学;他还向学生介绍孙中山“伦敦蒙难”的故事。
蒋第一次听说中国有个革命家叫孙中山——他浪迹天涯,在国外鼓吹革命。蒋敬佩顾老师的博古通今和思想开明,顾欣赏蒋介石的勤学好问和追求进步。
“聚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顾老师把一部心爱的经过一番圈点的《曾文正公全集》赠给了这位高足。
青年蒋介石在投身革命前,读了四书、五经、尚书、孝经、左传、纲鉴、若干周秦诸子和曾国藩文集之类。
民国以前,“十年寒窗”的莘莘学子们读的书也就是这些;应该说,蒋的“国学”基础还是扎实的。
第3章 先身陇亩,巧遇“贵人”(2)
蒋介石的确对曾国藩和胡林翼、左宗棠这几个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清廷将领十分崇敬,后来(1924年)特地手辑了一本《增补曾胡治兵语录》。蒋介石在1924年10月为这本语录写了一个序。序中说:“辛亥以前,曾阅曾文正全集一书,……民国二年失败以后,再将曾氏之书与胡左诸集,悉心讨究,不禁而叹胡阔之才略识见,与左季高之志气节操,高出一世,实不愧当时之名将,由是益效其事业成败,必有所本也。”又说:“治心即为治兵之本,吾故择曾胡治心之切要者,另列一目。兼采左季高之言,可为后世法者。”关于蒋介石小时求学情况,在陈布雷编的《蒋介石先生年表》中说:“公六岁,始人家塾从任介眉读”;“公七岁,仍就读家塾”;“公八岁,改从蒋谨藩读《大学》、《中庸》”;“公九岁,春夏从任介眉读《论语》、《孟子》,六月又从蒋谨藩读《礼记》”;“公十岁,读《孝经》”;“公十一岁,读《春秋》、《左传》”;“公十三岁,始出就外傅往嵊县葛溪从姚宗元读《尚书》”;“公十四岁,赴榆林村从毛凤美读《易》”;“公十五岁,赴畸山下村读于皇甫氏始作策语”;“公十六岁,赴岩溪村从毛思诚温习《左传》,圈点《纲鉴》,应童子试”;“公十七岁,赴县城肄业凤麓堂受新式教育”;“公十八岁,仍肆业凤麓学堂”;“公十九岁,赴宁波从顾清廉于箭金公学,读周秦诸子、说文解字及曾文正集并研究理性文学。顾先生授公以孙子兵法,且讲述民族大义”;“公二十岁,正月赴全县城肄业龙津中学,四月东渡日本肄业东京清华学校,冬返国。”在日本的几个月停留使蒋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收获,那就是认识了陈其美。
参加同盟会,起革命开端
陈其美是蒋介石生命中遇到的第一位“贵人”,他介绍蒋介石早年加入同盟会,是蒋介石参加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的引路人,这也成为蒋介石晋见孙中山的“资本”,陈氏
20世纪初,西风渐入中华大地,奉化城里也出现了三四所洋学堂。这洋学堂对于青年学子极具诱惑力。因为在私塾里一天到晚,一味摇头晃脑,背诵“子曰”、“诗云”,这种生活是很枯燥的。1903年,16岁的蒋,征得了母亲的同意,就学于奉化城里的凤麓学堂(后为奉化第一中学),妻子毛氏也随同前往。这对蒋母来说,是因为她对爱子单独生活不放心;同时,她更希望早日抱个孙子。
蒋自有他的算盘:从来就是乡下女子向城里人学时髦,携妻入城,也可借此开拓这位贤惠妻子的眼界。那时奉化城办了一所作新女校,校长是一位事业心很强、中年丧夫的闺阁诗人王慕兰。校内设有启蒙班:毛氏这个“上了头”、“开了脸”的已婚少妇,也在奉化城里过了两年“蒙童”生活。毛氏贤惠、乐于助人,受到了同窗小妹妹们的敬爱。
凤麓学堂,只是一所半新半旧的学校。总教习是一位名叫竺麟祥的翰林,新瓶装的还是旧酒,他主讲《礼记》与历史;还有一位是教《周礼》的,这些对蒋介石来说,是“温故”而不“知新”。当然,该校也开设了一点英文、算术等课程。这所凤麓学堂因为内容陈旧,学生们甚不满意,蒋很有一点造反精神,带头闹了一次小小的学潮,几被开除了学籍。
风潮过去,蒋也不愿再待在这个学堂了。“燕燕归来”、小两口又到了溪口。一家人正忙着准备过年,却来了一位举止阔绰的孙家舅父——孙琴凤。(他是蒋父第二个妻子孙氏的堂弟)。孙在宁波经商,见识多;他尊重蒋母,也欣赏外甥在“凤麓”的越轨行动,便介绍蒋到宁波继续上学。
“飞鸟择林而栖”。新年刚过,即1905年春,蒋又就读于宁波的箭金学堂,毛氏也同到宁波伴读。小两口租了一间住宅,过了一段小家庭生活的日子。
宁波,是近代中国最早与西方实行“五口通商”中的一口,濒临杭州湾,与上海隔海相望。两地往来,乘轮船朝发夕至。在“西风东渐”的潮流中,被“渐”来的东西,越来越多了。箭金学堂有个老师叫顾清廉,先生博学、他教学生阅读《周秦诸子》、《孙子兵法》、《说文解字》和《曾文正公全集》;他向学生讲解世界大势,鼓励学生出洋留学;他还向学生介绍孙中山“伦敦蒙难”的故事。
蒋第一次听说中国有个革命家叫孙中山——他浪迹天涯,在国外鼓吹革命。蒋敬佩顾老师的博古通今和思想开明,顾欣赏蒋介石的勤学好问和追求进步。
“聚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顾老师把一部心爱的经过一番圈点的《曾文正公全集》赠给了这位高足。
青年蒋介石在投身革命前,读了四书、五经、尚书、孝经、左传、纲鉴、若干周秦诸子和曾国藩文集之类。
民国以前,“十年寒窗”的莘莘学子们读的书也就是这些;应该说,蒋的“国学”基础还是扎实的。
第3章 先身陇亩,巧遇“贵人”(2)
蒋介石的确对曾国藩和胡林翼、左宗棠这几个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清廷将领十分崇敬,后来(1924年)特地手辑了一本《增补曾胡治兵语录》。蒋介石在1924年10月为这本语录写了一个序。序中说:“辛亥以前,曾阅曾文正全集一书,……民国二年失败以后,再将曾氏之书与胡左诸集,悉心讨究,不禁而叹胡阔之才略识见,与左季高之志气节操,高出一世,实不愧当时之名将,由是益效其事业成败,必有所本也。”又说:“治心即为治兵之本,吾故择曾胡治心之切要者,另列一目。兼采左季高之言,可为后世法者。”关于蒋介石小时求学情况,在陈布雷编的《蒋介石先生年表》中说:“公六岁,始人家塾从任介眉读”;“公七岁,仍就读家塾”;“公八岁,改从蒋谨藩读《大学》、《中庸》”;“公九岁,春夏从任介眉读《论语》、《孟子》,六月又从蒋谨藩读《礼记》”;“公十岁,读《孝经》”;“公十一岁,读《春秋》、《左传》”;“公十三岁,始出就外傅往嵊县葛溪从姚宗元读《尚书》”;“公十四岁,赴榆林村从毛凤美读《易》”;“公十五岁,赴畸山下村读于皇甫氏始作策语”;“公十六岁,赴岩溪村从毛思诚温习《左传》,圈点《纲鉴》,应童子试”;“公十七岁,赴县城肄业凤麓堂受新式教育”;“公十八岁,仍肆业凤麓学堂”;“公十九岁,赴宁波从顾清廉于箭金公学,读周秦诸子、说文解字及曾文正集并研究理性文学。顾先生授公以孙子兵法,且讲述民族大义”;“公二十岁,正月赴全县城肄业龙津中学,四月东渡日本肄业东京清华学校,冬返国。”在日本的几个月停留使蒋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收获,那就是认识了陈其美。
参加同盟会,起革命开端
陈其美是蒋介石生命中遇到的第一位“贵人”,他介绍蒋介石早年加入同盟会,是蒋介石参加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的引路人,这也成为蒋介石晋见孙中山的“资本”,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