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
分类: txts3
,再从容启程,不必匆匆忙忙的。可是,见了F以后,他把闹钟调到清晨五点。
5
经过了一夜的折腾,没睡好,很累,香黛儿走出旅馆大门。在往海边去的路上,她遇见了许多度周末的游客。一群一群的游客呈现的图像几乎都一样:男人推着婴儿车,女人走在他旁边;男人有张敦厚、体贴、笑笑的脸,看起来有点局促不安,而且随时准备弯下腰看看婴儿、帮他揩揩鼻涕、拍拍他哄他不哭;而女人的脸色木然、冷淡、高傲,有时候甚至看起来不好惹(原因难以理解)。香黛儿看着这样的图像产生多种变化:男人走在女人旁边推着婴儿车,背上一个特制的背袋里背着一个小婴孩;男人走在女人旁边推着婴儿车,肩膀上坐着一个小婴孩,肚子上的袋子还背着另一个;男人走在女人旁边,没有婴儿车,一只手牵着一个小孩,另外三个小孩分别背在背上、肩上、肚子上。或者是,女人推着婴儿车,没有男人;她不知道哪儿来的力气,像个男人一样使劲地推着婴儿车,香黛儿和她走在同一条人行道上,不得不急忙跳到一边闪开她。
香黛儿心里想:男人都“爸爸化”了。他们不是父亲,而是爸爸,这意思是说:他们是没有父亲权威的爸爸。她想象,和推着婴儿车、背上肚子上还背着另外两个小婴孩的爸爸调情,会是什么情况;要是她趁他太太在橱窗前停下脚步的时候,偷偷约那位先生,他会有什么反应?男人变成了孩子的大树以后,他还会回头留意陌生的女人吗?挂在他背上、肚子上的小婴孩不会大哭,抗议爸爸转头的动作把他们背得很不舒服吗?这些念头让她觉得好笑,使她的心情很愉快。她想:我活在一个男人永远不再回过头来看我的世界里。
接着,她来到了海堤,附近有几位清晨早起散步的人。这时候是退潮;她眼前的沙滩绵延一公里长。她已经很久没有到诺曼底的海边来了,她不知道现在大家流行玩这些活动:放风筝、风帆车。风筝:几根坚固的支架绷着一块彩色的布,让它随风飘荡;再以两根线,一只手握一根,操控风筝飞翔的方向,让它爬升、下降、旋转,发出大牛虻那样的巨响,有时候,风筝的鼻翼倒栽,像飞机失事一样栽在沙滩上。香黛儿很讶异,她发现放风筝的人不是小孩,也不是青少年,几乎都是成年人。而且都不是女人,是男人。其实,应该说都是爸爸!没有带着孩子的爸爸,这些爸爸成功地摆脱了他们的太太!他们不奔赴到情妇那里去,他们跑到沙滩来,来玩!
她又想到了一个不轨的念头:这个手里握着两根线的男人后仰着头,看着他的玩具在空中咻咻作响,她想从背后悄悄靠近,抱住他;用最淫秽的字词在他耳畔私语,邀约他云雨巫山。他的反应呢?她很笃定,他不会回头看她,只会一个劲儿地叫喊:走开啦别吵,我在忙!
天哪,男人永远不会再回过头来看她。
她回到旅馆。她看见让-马克的车子在停车场。旅馆前台的人告诉她,他半小时以前就到了。前台小姐拿一张字条给她:“我提早到了。我找你去了。让-马。”
“他去找我。”香黛儿叹了一口气,“可是他去哪里找啊?”
“那位先生说您一定到海滩去了。”
6
去海滩的路上,让-马克从一个巴士站经过。巴士站里只有一个穿牛仔裤和T恤的年轻女孩;她扭动腰肢的动作虽然不是很热力奔放,但是可以看得出来,她好像跳舞一样。他走到很靠近她身边的时候,看见她张大嘴巴:嘴巴久久地开着、很贪得无厌的样子,她在打呵欠;这张大大洞开的嘴,因这个以机械性的动作摆动着的身体,微微调整了一下姿势。让-马克心里想:她在跳舞,而且她觉得无聊。他来到了海堤;在海堤下面,在沙滩上,他看见几个男的仰着脖子放风筝。他们都玩得很投入,让-马克想起了他以前的一个理论:无聊可以分为三种:被动的无聊——那个跳舞打呵欠的女孩;主动的无聊——那些喜欢放风筝的人;反叛的无聊——那些砸毁车子、打破车窗玻璃的年轻人。
在海滩更远的地方,有几个孩子,十二岁到十四岁之间的样子,他们都戴着彩色的大头盔,弓着身子,聚在几辆古怪的车子四周:车子前轮只有一个,后轮有两个,在前后轮之间,有几根金属杆架成十字交叉;中间的部分,车身呈长方形,低低地贴着地面,身体要钻进车身,躺在里面;车身上面,有一根桅杆架着风帆。这些孩子为什么要戴头盔?当然是因为这种运动有危险性。可是,让-马克心里想,有危险的应该是在海滩上散步的人,孩子操控的这种车子会危及他们的安全;为什么不请他们也戴头盔呢?因为不屑这一类文明活动的人,是逃兵,从群体反抗无聊的阵营里逃开去,所以也就不必在意他们,他们也不必戴头盔。
他步下阶梯,来到海滩,很专心地看着潮水退去的海潮线;远方有些闲荡的人影,他努力辨识香黛儿是不是在其中;终于,他看见了她;她刚刚停下来凝视海浪、帆船、云彩。
他从那些驾着风帆车的孩子旁边经过,有一位教练正在教孩子怎么坐进小车里,慢慢地兜着圈滑动。周围,有其他几辆风帆车飞速奔驰。风帆只以一根绳子操控,左右车子行驶的方向,接近散步的人的时候,可以转向避开。可是,一个笨拙的驾驶者真的能完全操控风帆的方向吗?而且,风帆车真的能始终如一地听从驾驶的指挥
5
经过了一夜的折腾,没睡好,很累,香黛儿走出旅馆大门。在往海边去的路上,她遇见了许多度周末的游客。一群一群的游客呈现的图像几乎都一样:男人推着婴儿车,女人走在他旁边;男人有张敦厚、体贴、笑笑的脸,看起来有点局促不安,而且随时准备弯下腰看看婴儿、帮他揩揩鼻涕、拍拍他哄他不哭;而女人的脸色木然、冷淡、高傲,有时候甚至看起来不好惹(原因难以理解)。香黛儿看着这样的图像产生多种变化:男人走在女人旁边推着婴儿车,背上一个特制的背袋里背着一个小婴孩;男人走在女人旁边推着婴儿车,肩膀上坐着一个小婴孩,肚子上的袋子还背着另一个;男人走在女人旁边,没有婴儿车,一只手牵着一个小孩,另外三个小孩分别背在背上、肩上、肚子上。或者是,女人推着婴儿车,没有男人;她不知道哪儿来的力气,像个男人一样使劲地推着婴儿车,香黛儿和她走在同一条人行道上,不得不急忙跳到一边闪开她。
香黛儿心里想:男人都“爸爸化”了。他们不是父亲,而是爸爸,这意思是说:他们是没有父亲权威的爸爸。她想象,和推着婴儿车、背上肚子上还背着另外两个小婴孩的爸爸调情,会是什么情况;要是她趁他太太在橱窗前停下脚步的时候,偷偷约那位先生,他会有什么反应?男人变成了孩子的大树以后,他还会回头留意陌生的女人吗?挂在他背上、肚子上的小婴孩不会大哭,抗议爸爸转头的动作把他们背得很不舒服吗?这些念头让她觉得好笑,使她的心情很愉快。她想:我活在一个男人永远不再回过头来看我的世界里。
接着,她来到了海堤,附近有几位清晨早起散步的人。这时候是退潮;她眼前的沙滩绵延一公里长。她已经很久没有到诺曼底的海边来了,她不知道现在大家流行玩这些活动:放风筝、风帆车。风筝:几根坚固的支架绷着一块彩色的布,让它随风飘荡;再以两根线,一只手握一根,操控风筝飞翔的方向,让它爬升、下降、旋转,发出大牛虻那样的巨响,有时候,风筝的鼻翼倒栽,像飞机失事一样栽在沙滩上。香黛儿很讶异,她发现放风筝的人不是小孩,也不是青少年,几乎都是成年人。而且都不是女人,是男人。其实,应该说都是爸爸!没有带着孩子的爸爸,这些爸爸成功地摆脱了他们的太太!他们不奔赴到情妇那里去,他们跑到沙滩来,来玩!
她又想到了一个不轨的念头:这个手里握着两根线的男人后仰着头,看着他的玩具在空中咻咻作响,她想从背后悄悄靠近,抱住他;用最淫秽的字词在他耳畔私语,邀约他云雨巫山。他的反应呢?她很笃定,他不会回头看她,只会一个劲儿地叫喊:走开啦别吵,我在忙!
天哪,男人永远不会再回过头来看她。
她回到旅馆。她看见让-马克的车子在停车场。旅馆前台的人告诉她,他半小时以前就到了。前台小姐拿一张字条给她:“我提早到了。我找你去了。让-马。”
“他去找我。”香黛儿叹了一口气,“可是他去哪里找啊?”
“那位先生说您一定到海滩去了。”
6
去海滩的路上,让-马克从一个巴士站经过。巴士站里只有一个穿牛仔裤和T恤的年轻女孩;她扭动腰肢的动作虽然不是很热力奔放,但是可以看得出来,她好像跳舞一样。他走到很靠近她身边的时候,看见她张大嘴巴:嘴巴久久地开着、很贪得无厌的样子,她在打呵欠;这张大大洞开的嘴,因这个以机械性的动作摆动着的身体,微微调整了一下姿势。让-马克心里想:她在跳舞,而且她觉得无聊。他来到了海堤;在海堤下面,在沙滩上,他看见几个男的仰着脖子放风筝。他们都玩得很投入,让-马克想起了他以前的一个理论:无聊可以分为三种:被动的无聊——那个跳舞打呵欠的女孩;主动的无聊——那些喜欢放风筝的人;反叛的无聊——那些砸毁车子、打破车窗玻璃的年轻人。
在海滩更远的地方,有几个孩子,十二岁到十四岁之间的样子,他们都戴着彩色的大头盔,弓着身子,聚在几辆古怪的车子四周:车子前轮只有一个,后轮有两个,在前后轮之间,有几根金属杆架成十字交叉;中间的部分,车身呈长方形,低低地贴着地面,身体要钻进车身,躺在里面;车身上面,有一根桅杆架着风帆。这些孩子为什么要戴头盔?当然是因为这种运动有危险性。可是,让-马克心里想,有危险的应该是在海滩上散步的人,孩子操控的这种车子会危及他们的安全;为什么不请他们也戴头盔呢?因为不屑这一类文明活动的人,是逃兵,从群体反抗无聊的阵营里逃开去,所以也就不必在意他们,他们也不必戴头盔。
他步下阶梯,来到海滩,很专心地看着潮水退去的海潮线;远方有些闲荡的人影,他努力辨识香黛儿是不是在其中;终于,他看见了她;她刚刚停下来凝视海浪、帆船、云彩。
他从那些驾着风帆车的孩子旁边经过,有一位教练正在教孩子怎么坐进小车里,慢慢地兜着圈滑动。周围,有其他几辆风帆车飞速奔驰。风帆只以一根绳子操控,左右车子行驶的方向,接近散步的人的时候,可以转向避开。可是,一个笨拙的驾驶者真的能完全操控风帆的方向吗?而且,风帆车真的能始终如一地听从驾驶的指挥